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有适应证(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等及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禁忌证(严重感染、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或严重贫血),操作时选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血,用脐静脉等途径,有出血、感染、心肺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术后需一般、皮肤、喂养、神经系统等护理,是治疗严重新生儿黄疸重要手段,操作前后需严格把控并精心护理保障新生儿安全恢复。
一、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的适应证
1.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认为,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12mg/dl)时可考虑换血。这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得出的标准,当胆红素水平过高时,游离胆红素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
2.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如果新生儿已经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无论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上述换血标准,都应及时进行换血疗法,因为此时神经系统已经受到胆红素的影响,需要尽快降低胆红素水平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的禁忌证
1.严重感染:如果新生儿存在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换血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加重病情。因为换血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会破坏皮肤黏膜的屏障,给感染源进入血液提供机会,所以在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前,一般不进行换血。
2.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或严重贫血:新生儿本身心肺功能较差,若存在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换血过程中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重,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而严重贫血的新生儿,换血时血液容量的改变可能无法耐受,也不适合进行换血。
三、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的操作过程
1.血液的选择:一般选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的血液。AB型血浆可以避免与新生儿血浆发生凝集反应,O型红细胞可以提供正常的红细胞功能。血液的量一般为新生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以保证能够有效地置换出体内的胆红素和致敏红细胞。
2.换血途径:通常采用脐静脉或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法。通过脐静脉进行换血操作相对简便,在换血过程中,缓慢输入等量的血液,同时缓慢排出等量的含有高胆红素的血液,一般每次交换量为10-20ml,逐步进行,直到达到预定的换血总量。
四、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的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可能发生在穿刺部位,如脐静脉穿刺处出血。操作时要尽量准确穿刺,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如果出现出血,可局部压迫止血,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另外,换血过程中可能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此时需要监测凝血功能,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
2.感染:由于换血是侵入性操作,有发生感染的风险。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换血前后对新生儿进行严格的皮肤护理和脐部护理。如果发生感染,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心肺功能损害:换血过程中血液容量的快速变化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导致心率、呼吸的改变。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换血速度或采取相应的心肺支持措施。
五、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后的护理
1.一般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每小时至少测量一次。保持新生儿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
2.皮肤护理:注意观察皮肤黄疸的消退情况,以及穿刺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渗血等情况,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3.喂养护理:换血后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逐渐恢复喂养,保证营养供给。对于早产儿或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采用鼻饲等喂养方式,确保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促进新生儿的恢复。
4.神经系统观察:由于换血主要是为了预防胆红素脑病,所以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神经系统表现,如肌张力、精神反应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是治疗严重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手段,但在操作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过程中要规范操作,密切监测并发症,术后要精心护理,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顺利恢复。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考虑新生儿的年龄特点(新生儿)、可能存在的病史(如是否有感染、心肺功能异常等病史)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