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退了又黄的原因包括生理性黄疸反复(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可发生,喂养不足致肠肝循环增加引发)、母乳性黄疸(分早发型和晚发型,与喂养不足或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有关,发生在纯或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复发(感染性如败血症、非感染性如胆道闭锁、遗传代谢病如G-6-PD缺乏症等可致,各年龄段新生儿均可发生且不同病因有好发人群)。观察要点为黄疸程度和一般情况,处理措施因原因而异,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需更密切观察和精细化护理,出现黄疸退了又黄情况应按相应情况处理及及时就医。
人群特点:足月儿和早产儿都可能发生,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肝功能更不成熟,相对足月儿更容易出现生理性黄疸反复的情况。
原因二:母乳性黄疸
产生机制: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及达到的峰值基本相同,主要是因为母乳喂养不足,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晚发型多认为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有关,该酶能使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引起黄疸反复。有研究发现,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母乳性黄疸患儿。
人群特点:主要发生在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中,一般情况良好,除黄疸外,婴儿的生长发育、精神状态及吃奶情况等通常无明显异常。
原因三:病理性黄疸复发
常见病因及机制
感染性因素:如新生儿败血症,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新生儿体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可破坏红细胞,使胆红素生成增加,同时还可能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复发。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炎症反应会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水平升高。
非感染性因素:
胆道闭锁:是一种肝内外胆管阻塞导致胆汁淤积的先天性疾病,可引起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黄疸反复。
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由于患儿体内缺乏G-6-PD酶,红细胞易被氧化破坏,导致溶血,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反复。有统计显示,G-6-PD缺乏症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
人群特点: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复发在各年龄段新生儿均可发生,但不同病因有其好发人群。例如,胆道闭锁多见于新生儿早期,G-6-PD缺乏症多见于有相关家族遗传史的新生儿。
观察与处理建议
观察要点
黄疸程度:密切观察皮肤黄染的范围及程度,可通过经皮胆红素检测仪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应<12.9mg/dl,早产儿应<15mg/dl,若黄疸程度加重,黄染范围扩大,提示可能有黄疸反复。
一般情况: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等。若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拒奶、体温异常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因素导致黄疸反复。
处理措施
生理性黄疸反复:加强喂养,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奶量,以增加排便次数,减少肠肝循环。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指导母亲增加母乳喂养的频率和每次喂养的时间。
母乳性黄疸:若黄疸较轻,可继续母乳喂养;若黄疸较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时,可暂停母乳喂养1-3天,改为人工喂养,待胆红素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病理性黄疸复发:一旦怀疑病理性黄疸复发,应及时就医。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感染性因素引起的黄疸复发需积极抗感染治疗;胆道闭锁则多需手术治疗;遗传代谢性疾病需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及监测。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早产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出现黄疸退了又黄的情况时更应密切观察。因为早产儿发生生理性黄疸反复、母乳性黄疸或病理性黄疸的风险相对足月儿更高,且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在护理早产儿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保暖,加强喂养的精细化管理,如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等制定个性化的喂养方案,同时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一般情况,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同样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黄疸退了又黄时需更加谨慎处理。要关注其营养状况,保证热量及营养物质的供给,以促进肝功能的成熟和胆红素的代谢。同时,在观察病情时要更加细致,因为低体重儿对黄疸的耐受能力更差,可能更快出现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