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黄疸严重性分轻度和中重度,轻度相对不严重,中重度较要紧且可致严重后遗症;发生机制是母婴血型不合,相关因素有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需监测胆红素和一般情况,处理包括光疗、换血等;早产儿和有既往溶血病史新生儿有不同注意事项,前者要密切监测和护理,后者需提前检查评估和积极处理。
轻度新生儿溶血黄疸
胆红素水平:血清胆红素水平相对较低,通常血清总胆红素值在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此时新生儿可能仅有皮肤轻度黄染,一般情况良好,如吃奶、精神状态等不受明显影响。这是因为胆红素的升高程度较轻,对新生儿机体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较小,通过适当的光疗等简单干预措施往往能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预后通常较好。
中重度新生儿溶血黄疸
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值超过上述轻度的临界值。对于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甚至更高。此时新生儿黄疸进展迅速,皮肤黄染程度加重,可涉及躯干、四肢甚至手心、足底。严重时可能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因为过高的胆红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可导致新生儿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遗留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新生儿溶血黄疸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
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以ABO血型不合为例,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引发溶血,进而产生胆红素,引起黄疸。
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尚未成熟,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较低,使得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蓄积而导致黄疸加重。
病史因素:如果母亲既往有过输血史、流产史或前一胎有新生儿溶血黄疸病史等,再次怀孕时发生新生儿溶血黄疸的风险会增加。例如,母亲既往有过ABO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黄疸,再次怀孕时胎儿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的概率比初产妇更高。
生活方式相关:对于早产儿来说,其肝脏功能相对更不成熟,发生新生儿溶血黄疸且发展为中重度的风险较足月儿更高。因为早产儿的UDP-GT等酶的发育更不完善,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更差。
新生儿溶血黄疸的监测与处理
监测
胆红素监测: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初步筛查胆红素水平,对于经皮胆红素值较高或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需进一步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般情况监测: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肌张力等。如果新生儿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改变等情况,提示可能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需要高度重视。
处理
光疗:是治疗新生儿溶血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蓝光照射,可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光疗时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疗损伤。
换血疗法:对于严重的中重度新生儿溶血黄疸,尤其是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或血清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置换出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防止胆红素进一步对机体造成损害。但换血疗法也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特殊人群(早产儿、有既往溶血病史新生儿等)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在发生溶血黄疸时更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阈值更低。在光疗时,要注意光疗的强度和时间的把控,避免光疗对早产儿未发育完善的皮肤等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早产儿体温稳定,因为体温不稳定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加重黄疸。
有既往溶血病史新生儿:再次怀孕时,孕妇应提前到医院进行血型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评估胎儿发生溶血的风险。孕期要加强监测,如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等,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是否有水肿等溶血相关表现。如果再次发生新生儿溶血黄疸,处理上要更加积极迅速,因为有既往病史的新生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及时光疗或换血等,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