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体格检查观察皮肤黏膜黄染情况及一般状况;实验室检查有血清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直接与间接胆红素)、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型检查、肝功能检查;其他检查有腹部B超检查、听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帮助判断黄疸情况及病因等以制定治疗方案。
一、体格检查
1.皮肤黏膜观察
新生儿出生后医护人员会首先观察皮肤黏膜的黄染情况,包括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等部位,判断黄疸出现的部位、范围及黄染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黄疸先从面部开始,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若黄染达到手掌和足底,提示黄疸可能较严重。这是因为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当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皮肤黏膜呈现黄色,通过直观的皮肤黏膜观察可以初步判断黄疸的大致情况。
2.一般状况检查
同时会检查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反应情况、吃奶情况等。如果新生儿黄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奶等表现,可能提示黄疸病情较重,存在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为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而当黄疸严重时,胆红素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新生儿出现上述异常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
总胆红素测定:通过采集新生儿静脉血或微量血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是反映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不同日龄的新生儿有不同的正常血清总胆红素范围,例如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总胆红素应小于102.6μmol/L;出生后48小时内,应小于153.9μmol/L;出生后72小时内,应小于205.2μmol/L等。如果超过相应日龄的正常范围,则提示可能存在黄疸异常。这是因为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逐渐完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规律,通过测定总胆红素可以准确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测定:进一步区分胆红素的类型,直接胆红素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是未结合的胆红素。通过测定两者的比例,可以帮助判断黄疸的类型是溶血性、肝细胞性还是梗阻性等。例如,溶血性黄疸时,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梗阻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等。这对于明确黄疸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黄疸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所以准确区分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
血常规:检查新生儿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如果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提示存在溶血情况,因为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进而引起胆红素生成增加。同时,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也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因为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黄疸,并且会引起白细胞的相应改变。
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未成熟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骨髓造血活跃,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因为溶血会刺激骨髓释放更多未成熟的红细胞来补充被破坏的红细胞,所以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有助于提示溶血性黄疸的可能。
3.血型检查
包括新生儿及其父母的血型检查。如果新生儿血型与母亲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可能会发生溶血,导致黄疸。通过血型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的情况,例如ABO血型不合常见于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的情况,通过血型检查可以为黄疸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4.肝功能检查
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如果肝功能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肝脏本身存在病变,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例如,某些先天性肝脏疾病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黄疸的表现,通过肝功能检查可以辅助判断肝脏的病变情况。
三、其他检查
1.腹部B超检查
对于怀疑有胆道梗阻等情况的新生儿,会进行腹部B超检查。腹部B超可以观察肝脏、胆囊、胆道等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胆道闭锁时,胆囊可能不显示或发育不良等,通过腹部B超检查可以帮助明确是否存在胆道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听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当新生儿黄疸较严重时,为了早期发现是否存在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会进行听脑干诱发电位检查。胆红素脑病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听力等神经系统功能,听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可以检测出神经系统的早期异常改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这种检查对于早产儿、黄疸严重的新生儿等特殊人群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