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住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观察皮肤黏膜黄染程度范围及一般状况;实验室检查有血清胆红素、血常规等多项指标检测;影像学检查有腹部B超、头颅超声或MRI等,分别用于排查不同病因及判断是否有神经系统损害等。
一、体格检查
1.皮肤黏膜观察
新生儿黄疸住院时首先要观察皮肤和黏膜的黄染程度及范围,这有助于初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一般从面部开始,逐渐观察躯干、四肢等部位黄染情况,若黄染超过手掌、足底,提示黄疸可能较重。对于不同日龄的新生儿,黄染程度判断标准不同,例如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多为病理性黄疸,需要密切关注。
同时观察黏膜颜色,如口腔黏膜等,若有明显黄染也支持黄疸的诊断。
2.一般状况检查
检查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反应情况,包括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等。如果新生儿出现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黄疸对神经系统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不同日龄新生儿的正常精神反应有差异,例如足月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精神反应相对较好,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反应,而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精神反应可能相对弱一些,但如果出现异常的精神萎靡等情况则需警惕。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
总胆红素测定:是评估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静脉采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根据日龄、胎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如溶血、感染等)来判断黄疸是否达到光疗或换血标准。例如,日龄在24小时内,总胆红素超过6mg/dl可能就需要关注;对于早产儿,不同胎龄对应的正常总胆红素范围不同,胎龄越小,能耐受的总胆红素水平越低。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测定:区分胆红素的类型有助于判断黄疸的性质。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多提示肝细胞性黄疸或阻塞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黄疸等。例如,溶血性黄疸时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而肝细胞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可均升高。
2.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
血常规:可以了解新生儿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情况。如果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溶血情况,同时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提示感染等情况。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而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会降低。
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未成熟的红细胞,其计数升高提示骨髓造血活跃,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等情况。正常新生儿网织红细胞计数有一定范围,若网织红细胞计数异常升高,需考虑溶血性疾病的可能。
3.血型检查
包括新生儿及其父母的血型检查,主要用于排查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例如,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性黄疸;若母亲Rh阴性,新生儿Rh阳性时,可能发生Rh血型不合溶血性黄疸。通过血型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血型不合导致黄疸的可能。
4.红细胞脆性试验
用于辅助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溶血性疾病。如果红细胞脆性试验升高,提示红细胞膜异常,易发生溶血,有助于明确溶血性黄疸的病因。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红细胞脆性试验会明显升高。
5.肝功能检查
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了解肝细胞功能情况。如果肝功能指标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肝细胞受损,如感染、代谢性疾病等导致的黄疸,可能存在肝细胞性黄疸。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6.感染相关检查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存在感染可能。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容易导致黄疸加重或引发病理性黄疸,通过检测CRP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CRP常明显升高。
血培养:对于怀疑感染的新生儿,血培养是明确是否存在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的重要检查。通过血培养可以找到致病微生物,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
用于检查肝脏、胆囊、胆道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排查胆道闭锁等引起的阻塞性黄疸。例如,胆道闭锁时B超可能发现胆囊不显示或缩小、肝外胆道异常等情况。对于新生儿黄疸,尤其是怀疑胆道疾病导致的黄疸,腹部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不同日龄新生儿进行腹部B超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因为新生儿腹壁较薄,腹腔器官相对娇嫩。
2.头颅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
当新生儿黄疸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时,如嗜睡、惊厥等,需要进行头颅超声或MRI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胆红素脑病等神经系统损害。头颅超声可初步筛查颅内情况,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病变情况。例如,胆红素脑病早期MRI可能显示基底核等部位异常信号。对于早产儿,由于其颅内结构相对脆弱,进行相关检查时需更加谨慎,操作过程要轻柔,减少对新生儿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