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致生命终止,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引发,常见诱因有心血管疾病、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等,急救要立即心肺复苏并使用AED,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针对高危人群、普及急救知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
发病机制
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导致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类型,占成人心脏骤停的大多数。心室肌发生快速、无序的颤动,无法有效泵血。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引发心室颤动。
心脏停搏:心脏完全停止活动,心电图呈直线,多由心肌严重缺血、心肌梗死面积广泛或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老年人如果有严重的冠心病病史,且未规范治疗,发生心脏停搏的风险较高。
无脉性电活动: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无法产生有效的机械收缩,不能泵血。常见于严重的心肌病变、大面积肺栓塞等情况。
常见诱因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是导致心脏骤停的首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当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时,可突发心肌梗死,进而引发心脏骤停。有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患冠心病风险高,更易发生心脏骤停相关事件。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流出道梗阻,都可能导致心脏骤停。遗传性心肌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自身病情,避免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
其他因素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都可能影响心肌电活动,导致心脏骤停。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钾障碍易出现高钾血症;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可能出现低钾血症。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服用可引起心脏毒性,导致心脏骤停。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可引发心律失常。有用药史的患者,尤其是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人,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问题。
窒息:溺水、choking(气道异物阻塞)等导致的窒息,使人体缺氧,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可引起心脏骤停。儿童发生气道异物阻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需注意避免给儿童食用小颗粒食物等。
严重创伤:如胸部外伤、颅脑外伤等,创伤刺激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或直接损伤心脏相关结构,引发心脏骤停。创伤患者在急救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脏情况。
临床表现
意识丧失:患者突然晕倒,对周围环境无反应。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心脏骤停发生时首先出现的就是意识丧失,儿童也不例外,一旦发现儿童突然无意识,需高度警惕心脏骤停。
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颈动脉(成人)或股动脉(儿童),无法感觉到搏动。对于成人,颈动脉是最常用的触摸部位,施救者需迅速准确判断。
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患者呼吸不规则,可能表现为呼吸停止或仅有叹息样、濒死样呼吸。
面色苍白或发绀:由于心脏无法泵血,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面色会逐渐变得苍白,随后出现发绀。
急救措施
立即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胸骨中下段,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成人),儿童按压深度约5厘米左右,婴儿约4厘米左右。胸外按压的目的是建立人工循环,通过按压使心脏泵血,为重要器官提供血液供应。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保持气道通畅。对于有颈部创伤的患者,需采用改良的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避免加重颈部损伤。
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
AED的使用:AED可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应按照AED的语音提示和屏幕指示进行操作,及时进行电击除颤。AED适用于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在公共场所通常会配备AED,应尽快获取并使用。
预后与预防
预后:心脏骤停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脏骤停发生的原因、抢救是否及时、复苏开始的时间等。如果能在心脏骤停发生后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8分钟内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患者的存活率会明显提高。如果超过10分钟才开始复苏,患者存活并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的可能性极小。
预防
对于高危人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患者规范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肌病患者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
普及急救知识:公众应学习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方法,在公共场所配备AED并进行维护,以便在心脏骤停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抢救。例如,学校、社区等应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