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检查包括经皮胆红素测定(无创、初步筛查、受皮肤因素影响)、血清胆红素测定(测血清胆红素含量及相关指标、明确病理性黄疸等、采静脉或毛细血管血)、血常规及血型检查(血常规助判溶血等、血型检查排查血型不合致溶血性黄疸)、肝功能检查(检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估肝脏功能及黄疸病因)、腹部B超检查(超声成像观察腹部器官、排查胆道闭锁等、怀疑胆道或肝脏病变时用)。
一、经皮胆红素测定
1.原理:利用仪器测定皮肤胆红素浓度来初步筛查新生儿黄疸。
2.特点: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操作简便,可在床旁进行。通过特定的光学原理,检测皮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情况来估算胆红素水平。对于大多数新生儿黄疸的初步评估较为常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其结果可能会受到皮肤厚度、肤色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肤色较深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值可能会高于实际血清胆红素水平。
3.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新生儿黄疸的初步筛查,尤其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疑似黄疸的新生儿。对于早产儿、病情较为复杂的新生儿,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二、血清胆红素测定
1.原理:通过采集新生儿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利用生化检测方法测定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血清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2.相关指标及意义
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通过测定总胆红素可以了解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时,可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其升高主要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在新生儿黄疸中,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胆道闭锁等疾病。
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胆红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的破坏。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等情况。
3.操作方法:通常需要采集新生儿静脉血,对于新生儿来说,一般选择头皮静脉或足跟毛细血管血。采血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生化检测。
4.适用人群:对于经皮胆红素测定结果异常或临床怀疑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以明确诊断。早产儿由于其生理特点,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弱,更需要准确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来指导治疗。
三、血常规及血型检查
1.血常规
原理:通过分析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来了解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在新生儿黄疸中,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溶血等情况。例如,如果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同时网织红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溶血。
意义:可以辅助诊断溶血性黄疸等疾病。如果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情况,而感染也可能导致黄疸加重或引起黄疸。
适用人群:对于怀疑有溶血、感染等可能引起黄疸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
2.血型检查
原理:测定新生儿及其母亲的血型,以排查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引起的溶血性黄疸。例如,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时,容易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意义:如果存在血型不合,提示新生儿有发生溶血性黄疸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适用人群:母亲和新生儿都需要进行血型检查,尤其是母亲为O型血的情况,更需要关注新生儿的血型以排查溶血性黄疸。
四、肝功能检查
1.原理:通过检测血清中与肝功能相关的酶类、蛋白质等指标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在新生儿黄疸中,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情况等。
2.相关指标及意义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这些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血清中ALT、AST水平会升高。在新生儿黄疸中,如果肝功能检查显示ALT、AST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细胞损伤,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如感染、代谢性疾病等。
总蛋白、白蛋白等: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生儿黄疸伴有肝功能异常时,白蛋白水平可能会降低,总蛋白也可能会有相应变化,这有助于评估肝脏的合成功能等。
3.适用人群:对于黄疸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为复杂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以明确黄疸的病因是肝细胞性还是其他类型。
五、腹部B超检查
1.原理:利用超声波对腹部器官进行成像,观察肝脏、胆囊、胆道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情况。
2.意义:在新生儿黄疸中,腹部B超可以帮助排查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疾病。胆道闭锁时,B超可能会显示胆道系统异常,如胆道缺失、胆囊发育异常等。同时,还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等,协助判断是否存在肝脏本身的病变引起的黄疸。
3.适用人群:对于怀疑有胆道闭锁、肝脏病变等情况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腹部B超检查。尤其是对于经血清胆红素等检查怀疑胆道问题的新生儿,腹部B超是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早产儿由于肝脏等器官发育可能更不成熟,也可能需要通过腹部B超来评估胆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