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血治疗可降血清胆红素浓度防并发症,但有出血、感染、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电解质紊乱等危险,可通过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流程、术后密切监测降低危险,对胎龄小早产儿及有基础疾病新生儿需特殊关注及配合。
一、换血治疗的基本原理
换血治疗是通过置换出部分含有高胆红素的血液,同时输入正常的血液,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原理主要是基于胆红素的代谢以及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调节。
二、换血可能存在的危险
1.出血风险
原因:换血过程中需要进行血管穿刺等操作,新生儿的血管较细,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出血。例如在进行脐血管穿刺或者周围血管穿刺时,可能会损伤血管壁引起出血。
影响因素:新生儿的凝血功能相对较弱,而且如果在换血前患儿已经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一些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等,会进一步增加出血的风险。
2.感染风险
原因:换血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就容易引入细菌等病原体导致感染。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一旦发生感染,容易扩散并引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
影响因素: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是否到位、换血操作环境的洁净程度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程度等都会影响感染风险。如果医院的感染控制存在漏洞,或者医护人员在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就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可能性。
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原因:换血过程中血液的大量进出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心血管系统稳定。例如,快速的血液置换可能导致血压的剧烈波动,影响心脏的正常供血和泵血功能。
影响因素:新生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对血液量和压力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差。如果换血时血液置换的速度过快或者量过大,就更容易引发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4.电解质紊乱
原因:换入的血液与新生儿体内的血液成分不同,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平衡的失调。例如,输入的血液中电解质的浓度与新生儿体内的不一致,在换血过程中就可能引起新生儿体内电解质紊乱。
影响因素:换血所使用的血液制品的电解质组成、换血的速度和量等都会影响电解质平衡。如果换血过程中没有精确控制输入血液的电解质成分以及换血的速度和量,就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三、降低换血危险的措施
1.严格的术前评估
全面检查:在进行换血治疗前,要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凝血功能、感染指标、心血管功能等多项检查。例如,通过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新生儿的凝血状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可能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血管功能,为换血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考虑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新生儿的个体差异,如胎龄、体重、基础疾病等。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各器官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在换血时需要更加谨慎地制定方案,以降低各种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2.规范的操作流程
无菌操作:在换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环境的洁净。医护人员要穿戴无菌手套、口罩等,对操作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感染的发生。
精确控制:精确控制血液置换的速度和量,避免过快或过多的血液置换对新生儿心血管系统等造成过大的影响。例如,根据新生儿的体重、胎龄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换血速度和每次置换的血液量。
3.术后密切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通过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迹象等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实验室指标监测:定期监测新生儿的血常规、电解质、胆红素等实验室指标,以便及时发现是否存在出血、电解质紊乱、胆红素再次升高以及感染等情况。例如,通过监测血常规可以了解新生儿的凝血状态和有无感染引起的血象变化;通过监测电解质指标可以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并进行纠正。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换血的温馨提示
1.胎龄较小的早产儿
注意事项: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在换血时面临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他们的各器官系统更加不成熟。医护人员在操作前要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制定更加谨慎的换血方案。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在换血过程中密切关注新生儿的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建议原因: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更差、心血管系统调节能力更弱、免疫系统更不完善等,所以需要更加精心的操作和监测来降低换血风险。家长的积极配合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新生儿的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存在基础疾病的新生儿
注意事项:对于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等的新生儿,在换血时要格外谨慎。医护人员需要在换血前对基础疾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管理,在换血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的变化。家长要向医护人员详细告知新生儿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护人员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换血方案。
建议原因:基础疾病会增加换血的复杂性和危险性,详细了解基础疾病情况有助于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处理可能因换血引发的基础疾病相关并发症,保障新生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