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临床问题,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因胆红素代谢不完善致出现及消退时间有规律;病理性黄疸由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引起,表现有轻重之分,严重病理性黄疸可致胆红素脑病。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等诊断,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可光疗、换血、药物治疗,要对可能患病新生儿加强监测预防。
一、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二、分类及成因
(一)生理性黄疸
1.成因
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且破坏较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同时,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如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使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含量及活性不足,使胆红素结合障碍;以及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也较差等,从而使胆红素代谢不完善,引起生理性黄疸。
一般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二)病理性黄疸
1.成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
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等情况,使红细胞数量增多,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
血管外溶血,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导致胆红素产生增加。
同族免疫性溶血,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
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如新生儿败血症等。
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等可使胎便排出延迟,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存在母乳性黄疸,其机制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或促进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关。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缺氧和感染,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如新生儿窒息、肺炎等。
Crigler-Najjar综合征,是由于UDP-GT缺乏引起,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完全缺乏,Ⅱ型为部分缺乏。
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主要是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及UDP-GT活性不足所致。
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磺胺类、新生霉素等)可与胆红素竞争Y、Z蛋白的结合位点,影响胆红素的摄取。
胆汁排泄障碍:
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引起,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使肝细胞受损,胆汁排泄障碍。
先天性胆道闭锁,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肝外型相对多见,由于胆道梗阻,胆红素排泄障碍,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
遗传性疾病,如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等,可引起胆红素排泄障碍。
三、临床表现
生理性黄疸一般症状较轻,足月儿除面部、躯干皮肤黄染外,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精神等不受影响。病理性黄疸则出现时间早,如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等。同时,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感染时可伴有发热、反应差等,溶血病时可能有贫血、肝脾肿大等。
四、危害
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情况,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胆红素脑病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随后出现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抽搐、角弓反张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手足徐动、智力落后、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五、诊断
主要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来诊断黄疸的程度,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如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根据胆红素的类型及数值来辅助诊断。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尽早喂养,促进胎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程度。
2.病理性黄疸:
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换血疗法: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如新生儿溶血病等,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药物治疗:应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增加UDP-GT的生成和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用于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等。
(二)预防
对于可能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如早产儿、有同族免疫性溶血风险的新生儿等,应加强监测,尽早发现黄疸并进行干预。同时,孕期应做好产检,对于有ABO或Rh血型不合风险的孕妇,可进行相关监测和预防性处理。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鼓励早开奶、勤喂奶,以促进胎便排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