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相关,一般无继发性病因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多无特异性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早期多无明显异常;继发性高血压不同病因有不同年龄、性别特点,有明确继发性疾病相关病史,体格检查有相应特异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有对应病因相关异常表现,一旦怀疑继发性高血压需进一步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规范用药控制血压。
一、病史采集
1.原发性高血压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部分年轻人群也可发病,男女发病无明显严格性别差异,一般无明确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导致血压升高的直接证据,但可能有家族聚集性的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例如,有研究发现若家族中多人有肥胖、缺乏运动等情况,个体患原发性高血压风险可能增加,但这并非直接的遗传致病因素导致的血压升高。
生活方式:往往与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如长期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6g,会使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长期大量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过量饮酒,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进而导致血压升高;缺乏体力活动,身体代谢减缓,脂肪易堆积,体重增加,也会促使血压升高。
病史:既往无明确的可导致血压升高的继发性因素相关病史,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相关病史。
2.继发性高血压
年龄与性别:不同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好发年龄与性别有一定特点,例如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显著差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肾血管性高血压多见于青少年或中青年。
生活方式:部分继发性高血压与生活方式关系相对不紧密,但其基础病因有其自身特点,比如由先天性肾动脉狭窄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并非生活方式直接引起,而是先天血管发育异常因素导致。
病史:存在明确的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继发性疾病相关病史,如患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这是引起肾性高血压常见的病因之一;或者有肾上腺肿瘤病史,肾上腺肿瘤可能导致醛固酮等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继发性高血压;又或者有主动脉缩窄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1.原发性高血压
一般体格检查多无特异性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能有血压升高,心脏检查时可能因长期血压升高出现左心室肥厚相关表现,如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等,但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
2.继发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可能发现双侧肾脏大小不对称,如一侧肾脏体积缩小,提示可能存在肾动脉狭窄等肾血管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或者有肾脏病变相关体征,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有眼睑或下肢水肿等表现。
嗜铬细胞瘤:查体时可能发现血压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且按压肿块时可诱发血压急剧升高。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有低血钾相关表现,如肌肉无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升高伴低血钾的情况,查体可能发现肌张力减低等。
主动脉缩窄: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双上肢血压可存在差异,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血压,可通过测量四肢血压进行初步判断。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原发性高血压
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尿常规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少量蛋白尿等,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1g。血生化检查可见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情况较为常见,血尿酸可能升高。
继发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尿常规可见较多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检查可发现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受损表现,肾脏相关自身抗体检查可能阳性,如狼疮性肾炎导致的肾性高血压,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可呈阳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检查可能有肾素水平异常等情况,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肾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等病变。
嗜铬细胞瘤: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升高,如血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尿香草扁桃酸等明显升高,有助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醛固酮升高,肾素活性降低,血、尿电解质检查可见血钾降低等,肾上腺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肾上腺肿瘤或增生等病变。
主动脉缩窄:血生化检查可能无特异性,但通过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可发现主动脉缩窄的部位及程度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原发性高血压: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针对性影像学检查来明确病因,除非病情有特殊变化需进一步排查,但常规主要通过监测血压、评估生活方式等进行管理。
继发性高血压:根据不同病因选择相应影像学检查,如肾动脉狭窄可选择肾动脉造影、CTA、MRA等;肾上腺病变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可选择肾上腺CT或MRI检查;主动脉缩窄可选择血管超声、CTA、MRA等检查来明确血管形态结构异常情况。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可鉴别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一旦怀疑为继发性高血压,需进一步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深入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而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长期规范服用降压药物等进行血压控制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