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多种临床表现、分类,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危害及并发症包括增加脑卒中风险等,治疗原则有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房颤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脏结构的改变,如心房扩大、心肌肥厚等;电生理异常,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左心房压力增加,逐渐导致左心房扩大,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也是房颤的高发人群。
房颤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而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房颤可能会加重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例如,本身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发生房颤时,可能会因心脏供血不足加重而出现更明显的胸闷、胸痛等症状加重的情况。
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即脉率少于心率。
房颤的分类及相关因素
分类: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2个月)和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后很快复发)。
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老年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退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更容易出现房颤。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房颤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但在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房颤的发生率会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和心脏的结构;吸烟也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电生理功能;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脏功能相对较弱,也更容易发生房颤。
病史因素: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发生房颤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二尖瓣病变,心房压力升高,容易导致心房扩大,进而引发房颤。
房颤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心房颤动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即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监测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明确诊断。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有无心肌肥厚等情况,同时还能发现是否存在心房血栓等并发症。例如,对于怀疑有房颤的患者,心脏超声可以帮助判断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因为心房血栓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房颤的危害及并发症
危害: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由于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就会导致脑栓塞,即脑卒中。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无房颤者高5-7倍。此外,房颤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长期房颤可导致心功能逐渐下降,加重心力衰竭等。
并发症
脑卒中:如前所述,是房颤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有房颤的患者,需要积极采取抗凝治疗等措施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心力衰竭:长期房颤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心脏不能有效地泵血,使得肺部和体循环淤血,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原本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发生房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活动后气短进行性加重、下肢水肿等。
房颤的治疗原则
节律控制: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采用药物复律(如胺碘酮等药物)或电复律的方法。但对于一些高龄、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节律控制可能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可能也需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这些药物本身可能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心室率控制: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等方法控制心室率,使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钟,中等运动强度下心室率不超过110次/分钟,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等。
抗凝治疗:为了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需要根据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脑卒中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凝治疗。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例如,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来说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但价格可能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房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人发生房颤时,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血的风险,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可能也有一定变化,所以在选择抗凝药物种类和剂量时要综合评估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房颤的同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儿童房颤:儿童房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儿童房颤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有关。在治疗上,首先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特别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在抗凝治疗方面,儿童使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和收益需要严格评估,因为儿童出血风险相对较高,而房颤导致的脑卒中风险相对成人可能较低,但也不能忽视。
女性房颤患者:女性房颤患者在不同生理期(如青春期、妊娠期、围绝经期等)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妊娠期发生房颤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可能增加,在治疗时要考虑激素水平变化对房颤的影响以及药物治疗对激素水平的可能干扰。例如,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需要评估与抗房颤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