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其他全身性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及遗传因素均与房颤发生相关。心房扩大或纤维化、心肌病变等致心脏结构功能异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增加房颤风险;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身性因素影响心脏;酗酒、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可促发房颤;部分房颤具遗传易感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会发生变化,心房可能逐渐扩大,心房肌细胞外基质增加,导致心房纤维化。例如,一些长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会使心房压力增加,进而引起心房扩大和纤维化,增加房颤发生风险。这种结构改变会破坏心房正常的电活动传导,使得心房电活动紊乱,容易引发房颤。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房间隔缺损等,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心房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可能导致心房扩大和纤维化,从而诱发房颤。
心肌病变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心肌缺血会使心肌细胞受损,心肌重构,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发生几率。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人群。
心肌病患者,无论是扩张型心肌病还是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本身存在病变,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容易引发房颤。比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房内血流淤滞,更易促使房颤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是房颤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房压力增高,左心房扩大,同时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也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比正常血压人群高1.5-1.9倍。在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中,这种风险都存在,而且随着血压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风险进一步加大。例如,收缩压≥160mmHg的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收缩压<140mmHg的患者。
对于女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女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在相同血压水平下,房颤发生风险相对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高血压对房颤发生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较高。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房内压力升高,心房扩大,同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等因素也参与其中。研究表明,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可达到30%-40%。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是导致房颤的重要原因,心房电重构表现为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等电生理特性改变,结构重构则是心房扩大等结构改变。
不同年龄的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发生情况有所差异。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本身心脏储备功能下降等因素,房颤的发生率相对更高,而且房颤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
其他全身性因素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如高血糖、氧化应激增加、炎症反应等,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高血糖状态下,糖基化终产物形成增多,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导致心脏电生理异常。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0%左右。
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中,房颤的发生风险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房颤发生风险相对更高;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房颤发生风险也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是糖尿病本身的代谢紊乱等因素起关键作用。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脏处于高动力状态。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可达到15%-20%。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减慢等,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在不同年龄段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都可能出现房颤相关情况,例如老年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受到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心脏影响的波及。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伴有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这些因素会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进而导致右心负荷增加,右心房扩大,影响心脏电活动。COPD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有研究报道可达10%-2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间歇性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激活交感神经,升高血压,影响心脏电生理,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房颤发生风险有所不同,比如老年COPD患者,本身心肺功能较差,更容易并发房颤。
生活方式因素
酗酒
长期大量饮酒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房颤动。研究表明,每天饮酒超过60g(相当于白酒1两多)的人群,房颤发生风险明显增加。酒精还可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进一步干扰心脏电活动。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对酒精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但长期大量饮酒对心脏的损害是普遍的。年轻人群如果长期大量酗酒,也可能在较年轻时就出现房颤相关问题;女性由于身体对酒精代谢的差异等因素,可能在相对较少饮酒量时就受到酒精对心脏的影响。
肥胖
肥胖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升高。肥胖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同时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也会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30kg/m2的肥胖患者,房颤发生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50%左右。
在不同年龄段的肥胖人群中,房颤发生风险都存在差异。老年肥胖患者由于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其他疾病的几率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相对更高;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群,如果不加以控制,成年后也可能面临较高的房颤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
部分房颤具有遗传易感性。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房颤的发生相关,例如KCNQ1、KCNH2等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心脏离子通道的功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家族中有房颤患者的人群,其发生房颤的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导致房颤的唯一因素,往往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环境因素等才会引发房颤。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遗传因素对房颤发生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遗传因素是房颤发生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