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风险评估涉及卒中、出血及其他风险。卒中风险可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出血风险用HAS-BLED评分系统评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房颤还会增加心力衰竭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房颤与心力衰竭相互影响,房颤致认知功能下降与脑灌注、微栓塞等有关,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均有影响。
一、卒中风险评估
1.CHA2DS2-VASc评分系统
评分指标及意义:该评分系统包含充血性心力衰竭(C)、高血压(H)、年龄≥75岁(A)、糖尿病(D)、卒中/TIA/血栓栓塞史(S)、血管疾病(V)、年龄65-74岁(A)、性别(女性,Sc)等指标。例如,年龄≥75岁记2分,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各记1分,卒中/TIA/血栓栓塞史记2分,年龄65-74岁记1分,女性记1分。评分越高,卒中风险越高。研究表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男性房颤患者和≥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每年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加,通过该评分系统可以有效预测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显著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受损,更容易形成血栓,且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凝血-抗凝平衡更容易被打破。例如,7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相较于年轻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大幅增加,这是因为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性别因素影响:女性房颤患者在绝经后卒中风险会增加,可能与女性激素变化有关。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后,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凝血相关因子水平可能发生变化,使得女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相对男性有一定特点。而且在CHA2DS2-VASc评分系统中,女性单独作为一个计分因素,体现了性别对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饮酒过量会影响凝血功能,缺乏运动导致血脂异常、肥胖等,这些因素都与血栓形成和卒中发生相关。例如,长期吸烟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较非吸烟者严重,使得房颤患者心房内形成血栓的概率增加,进而增加卒中风险。
病史因素影响: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房颤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加;有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的房颤患者,本身血管存在病变基础,更容易发生血栓事件;有卒中/TIA/血栓栓塞史的房颤患者,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显著高于无此类病史的患者,因为其体内已经存在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
二、出血风险评估
1.HAS-BLED评分系统
评分指标及意义:包括高血压(H)、肝肾功能异常(A)、卒中(S)、出血史或易出血倾向(B)、INR波动大(L)、老年(年龄≥65岁,E)、药物/酒精滥用(D)。每个指标根据情况记1分,总分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得分越高,出血风险越高。例如,HAS-BLED评分≥3分提示出血风险较高,在抗凝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利弊。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等,使得老年人房颤患者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年龄≥65岁在HAS-BLED评分系统中记1分,随着年龄增长,该因素对出血风险的影响逐渐显现,老年房颤患者在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因为其出血后恢复能力可能较差。
性别因素影响:虽然女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有其特点,但在出血风险方面,女性单独作为一个计分因素吗?不,HAS-BLED评分系统中性别不是直接计分因素,但女性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出血表现。例如,女性在某些药物代谢上可能与男性存在差异,而且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月经等情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血风险,但总体来说HAS-BLED评分系统主要通过其他指标综合评估,不过性别因素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间接影响出血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长期大量饮酒的房颤患者,酒精会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药物代谢和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同时,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影响患者的凝血因子合成等,增加出血倾向。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房颤患者,其HAS-BLED评分中药物/酒精滥用这一指标可能会得分较高,从而整体出血风险升高。
病史因素影响:有肝肾功能异常病史的房颤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在使用抗凝药物等治疗时,更容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因为肝肾功能异常会使抗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不易控制,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有出血史或易出血倾向的房颤患者,本身存在出血的病理基础,在进行抗凝等治疗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需要特别谨慎评估治疗方案。
三、其他风险
1.心力衰竭风险
房颤可导致心力衰竭,反过来心力衰竭也会促进房颤的发生和发展。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淤积在心房内,导致心房扩大,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加重心力衰竭。而且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存在神经-体液因子的异常激活等情况,容易诱发房颤。研究发现,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预后较差,住院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单纯房颤或单纯心力衰竭的患者。年龄较大的房颤患者更容易同时合并心力衰竭,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房颤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更加明显。男性和女性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上可能有不同的特点,男性可能由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等因素,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风险上有一定差异,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不健康生活方式如肥胖、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房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肥胖导致心脏负荷加重,缺乏运动使心脏功能减退,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与房颤和心力衰竭的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2.认知功能下降风险
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的风险增加。其机制可能与房颤引起的脑灌注不足、微栓塞等有关。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异常,导致脑供血减少,长期慢性的脑供血不足可能影响认知功能。而且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脑微栓塞,多次微栓塞会损伤脑实质,进而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年龄较大的房颤患者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脑本身的储备功能下降,对缺血、栓塞等损伤的耐受能力降低。性别因素在房颤患者认知功能下降风险中也有一定体现,女性可能由于激素等因素在认知功能保护方面有一定特点,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缺乏认知刺激活动等会增加房颤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脑供血,缺乏认知刺激活动使大脑神经细胞的活性和连接减少,不利于认知功能的维持。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等的房颤患者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更高,因为其脑血管基础已经存在病变,房颤进一步加重了脑供血和血管损伤相关的问题,从而加速认知功能下降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