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有多种分类,危害包括影响心脏功能、生活质量及增加死亡风险,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有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等,还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基础疾病管理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侧重点。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以及自主神经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例如,心房扩大可导致心肌细胞间连接结构改变,引起电传导不均匀,进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电重构因素也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使心房不应期缩短,易于形成折返激动从而引发房颤。
流行病学情况
房颤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一般来说,≥6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约为3%-5%,而≥80岁人群中患病率可高达8%以上。男性房颤患病率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也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房颤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可感觉心跳加快、心慌、心跳不规则等;还可能出现气短、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在活动后这些症状往往会加重。对于合并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房颤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等更明显的心衰相关表现。
体征特点
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即脉率少于心率)。
房颤的分类
按持续时间分类
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一般不能自行终止,需药物或电复律等治疗才能恢复窦性心律。
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12个月。
永久性房颤:经治疗后仍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或无恢复窦性心律意愿的房颤。
按病因分类
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常见于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由于心脏结构的改变,容易引发房颤。
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可见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异常,但存在其他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饮酒等引起的房颤。
房颤的危害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起脑栓塞(脑中风);也可到达其他脏器血管,导致相应脏器的栓塞。同时,房颤可使心室率加快且不规则,长期如此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心脏扩大,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等症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房颤发作而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不敢进行正常的社交、运动等活动。
增加死亡风险
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主要是由于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的风险。
房颤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心房颤动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即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合并室内差异传导时可呈宽大畸形)。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房颤心电图表现,明确诊断。
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有无心房血栓形成等情况,对于房颤的病因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指导治疗都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到是否存在心房扩大、心瓣膜病变等情况,同时还能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心脏功能指标。
房颤的治疗
节律控制治疗
药物复律:可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恢复窦性心律,但药物复律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且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电复律:对于药物复律无效或病情紧急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的方法,即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治疗: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有较高的成功率,可以使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并长期维持。
心室率控制治疗
对于无法恢复窦性心律或不需要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需要控制心室率,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等)、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等,通过控制心室率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
抗凝治疗
由于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重要措施。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而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相对方便,不需要频繁监测INR,但价格可能相对较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CHA2DS2-VASc评分(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来决定是否需要抗凝以及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例如,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或≥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房颤的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6克,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等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血脂等,降低房颤的发病风险。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风险。
限酒:过量饮酒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应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
戒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戒烟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概率。
基础疾病管理
高血压管理: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通过规范的降压治疗,可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化血红蛋白应尽量控制在<7%,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房颤的发生及相关并发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管理:及时发现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将甲状腺激素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房颤的常见诱因之一。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房颤的预防和治疗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需要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问题;女性在孕期、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相关因素对房颤的影响;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首先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房颤风险;有基础心脏病病史的人群则需要更加严格地管理基础疾病以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