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时高时低可能由生理性(胆红素代谢特点、肠肝循环)和病理性(感染、溶血、胆道系统异常)因素引起,需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及根据日龄、临床表现评估,生理性黄疸可加强喂养、晒太阳处理,病理性黄疸则针对感染、溶血、胆道系统异常分别进行相应治疗,喂养上要注意母乳和人工喂养的特殊事项,日常护理要做好皮肤、眼部和会阴部保护。
一、新生儿黄疸时高时低的可能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因为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氧分压升高,大量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产生增加。同时,新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的Y、Z蛋白含量低,出生后1周内才达到成人水平,所以摄取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例如,足月儿出生后胆红素生成量约为8.8mg/(kg·d),而成人仅为3.8mg/(kg·d)。
肝脏结合胆红素功能不足,是由于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含量低且活性差,仅为成人的1%-2%,使胆红素不能充分地结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积聚。
新生儿肠肝循环特点,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进入肠道的胆红素不能被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且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壁重吸收,经门静脉达肝脏,加重了肝脏的负担,使血中胆红素水平波动。
(二)病理性因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新生儿败血症,细菌及其毒素可抑制肝细胞内UDP-GT的活性,影响胆红素的结合;同时,感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使胆红素生成增多,从而引起黄疸时高时低。例如,有研究表明,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中约50%会出现黄疸,且黄疸程度及波动情况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损伤肝细胞,影响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常表现为黄疸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2.溶血因素
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中,母亲多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使胆红素生成过多。Rh血型不合时,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首次妊娠时,抗体产生较少,黄疸可能不明显,但再次妊娠时,抗体大量产生,可导致胎儿或新生儿严重溶血,胆红素水平波动较大。例如,ABO血型不合溶血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出现,程度较轻,但也有部分患儿黄疸会有波动。
3.胆道系统异常
先天性胆道闭锁,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入肠道,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同时,由于肠肝循环障碍,未结合胆红素也会增多,黄疸逐渐加重且持续存在,但也可能表现为时高时低的情况。另外,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胆道畸形,也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出现黄疸的波动。
二、新生儿黄疸时高时低的监测与评估
(一)监测指标
1.经皮胆红素测定
可以动态监测胆红素水平,经皮胆红素仪操作简便,可在床旁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经皮胆红素测定受皮肤厚度、肤色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误差,一般当经皮胆红素值超过一定界限时,需进一步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例如,对于足月儿,当经皮胆红素值达到9-12mg/dl时,可能需要结合血清胆红素水平来准确评估黄疸情况。
2.血清胆红素测定
能准确反映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通过定期测定血清胆红素,可以明确胆红素的变化趋势。例如,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能直观反映黄疸的严重程度及波动情况,若总胆红素上升速度过快或下降不明显,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因素。
(二)评估方法
1.根据日龄评估
不同日龄的新生儿黄疸正常范围不同。足月儿生后24小时内总胆红素应小于6mg/dl,24-48小时应小于9mg/dl,48-72小时应小于12.9mg/dl;早产儿日龄越小,胆红素耐受量越低,一般生后24小时内总胆红素小于8mg/dl,48小时内小于10mg/dl,72小时内小于15mg/dl。如果新生儿日龄对应的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且有波动,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2.结合临床表现评估
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果新生儿黄疸时高时低,但精神反应好,吃奶正常,可能生理性因素可能性大;如果同时伴有精神萎靡、拒奶、呕吐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因素,需要及时就医。
三、针对新生儿黄疸时高时低的处理措施
(一)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1.加强喂养
鼓励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新生儿生后应尽早开奶,一般生后半小时内即可开始哺乳,且要保证足够的喂养次数,每天喂养8-12次以上。例如,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比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平均提前1-2天。
2.晒太阳
可以适当让新生儿晒太阳,但要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一般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每次晒太阳10-15分钟左右,可更换体位,使皮肤均匀接受照射。阳光中的蓝光可以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但要注意避免晒伤新生儿皮肤。
(二)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1.感染因素的处理
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应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肝功能等指标。
2.溶血因素的处理
对于母婴血型不合溶血,轻者可采用光照疗法等降低胆红素水平;严重溶血时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换出致敏红细胞和抗体,防止继续溶血。例如,当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达到换血标准时(足月儿>15mg/dl,早产儿>12mg/dl),应及时进行换血治疗。
3.胆道系统异常的处理
先天性胆道闭锁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一般在出生后2个月内,否则可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胆道畸形,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改善胆红素代谢异常的情况。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一)喂养方面
1.母乳喂养的特殊注意事项
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时高时低的情况,母亲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影响乳汁成分的食物,如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确保新生儿充足的母乳喂养,因为母乳量不足会导致新生儿摄入热量和液体不足,使肠蠕动减慢,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从而加重黄疸。一般建议母亲每天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保证乳汁质量。
2.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配方奶,按照配方奶的冲调说明进行冲调,避免过浓或过稀。同时,要注意奶瓶和奶嘴的清洁消毒,防止因喂养器具污染引起感染,导致黄疸加重或波动。
(二)日常护理方面
1.皮肤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在进行光照疗法等治疗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皮肤损伤。对于出现黄疸时高时低的新生儿,皮肤护理尤为重要,防止皮肤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加重黄疸情况。可以用温水轻轻擦拭新生儿皮肤,尤其是皮肤褶皱处。
2.眼部和会阴部保护
在晒太阳时,一定要用眼罩保护新生儿的眼睛,避免蓝光损伤视网膜。同时,要注意保护会阴部,避免尿液、粪便等刺激皮肤。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黄疸时高时低期间,皮肤抵抗力相对较弱,做好眼部和会阴部的保护可以预防相关部位的损伤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