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出现黄疸是因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致胆汁排泄受阻,治疗有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肠吻合术)、内镜下治疗(ERCP及胆管支架置入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法,黄疸出现后要做好皮肤、病情观察、营养支持等护理,老年患者治疗需谨慎、护理重基础,小儿患者治疗慎重、护理要心理安抚。
一、明确黄疸产生原因
胰腺癌出现黄疸主要是由于肿瘤组织压迫或侵犯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例如,胰头癌容易压迫胆总管,使胆汁无法正常流入肠道,从而引发胆红素代谢异常,出现黄疸表现。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肿瘤没有远处转移且适合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切除胰头、十二指肠、胆管下端等部位,并进行消化道重建,有望解除胆管梗阻,改善黄疸情况。但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会增加,需要综合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
2.胆肠吻合术:对于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可考虑胆肠吻合术,将胆管与肠道吻合,使胆汁能够绕过梗阻部位流入肠道,从而缓解黄疸。但该手术只是一种姑息性手术,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肿瘤。
(二)内镜下治疗
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胆管支架置入术:通过ERCP可以明确胆管梗阻的部位,然后放置胆管支架,解除胆管梗阻,恢复胆汁引流,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缓解黄疸症状。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但支架可能会出现堵塞等情况,需要定期复查。
(三)放射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减轻肿瘤对胆管的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黄疸。但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肠炎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四)化学治疗
一些化疗药物可以用于胰腺癌的治疗,通过全身或局部化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从而减轻黄疸。但化疗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化疗方案。
三、黄疸出现后的护理要点
1.皮肤护理:黄疸患者皮肤常伴有瘙痒,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患者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可以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瘙痒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痒药物。对于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更要注意护理力度。
2.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黄疸的变化情况,包括皮肤黄染的程度、尿色和粪便颜色等。如果患者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腹痛加剧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因为小儿对黄疸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
3.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对于胰腺癌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黄疸的影响,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等情况,要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对于老年患者和小儿患者,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调整饮食结构,如小儿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胰腺癌患者出现黄疸时,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化疗等治疗方式的风险和收益。在护理方面,要更加注重基础护理,如预防压疮等,因为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压疮。
2.小儿患者:小儿胰腺癌相对罕见,但一旦出现黄疸,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治疗上要格外慎重。一般优先考虑对身体损伤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内镜下治疗等。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小儿的心理安抚,因为小儿对疾病的认知有限,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