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TXA合成来抑制血小板聚集以防治脑梗死,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其作用,特殊人群使用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要关注肝肾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儿童慎用,有出血倾向人群需权衡,妊娠期女性极谨慎。
一、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TXA)的合成。TXA是一种强烈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抑制其合成后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阻碍脑部血液供应,而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起到防治脑梗死的作用。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人群,血管内皮可能存在损伤,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功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的临床证据支持
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了阿司匹林在脑梗死防治中的作用。例如,中国的“九五”攻关课题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研究(CAST)显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以及死亡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无论是中青年还是老年人,只要符合脑梗死防治的适应证,阿司匹林都能发挥一定的抗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发生的作用。在性别方面,男女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的机制是相同的,都基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原理。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本身存在较高的脑梗死发病风险,阿司匹林可以作为综合防治措施中的一部分,辅助降低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需要劝导这类人群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以达到更好的脑梗死防治效果。而对于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TIA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这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预防后续脑梗死的发生,因为TIA的发生往往与局部血管内微血栓形成有关,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阻止微血栓进一步发展为完全性脑梗死。
三、特殊人群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的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时,要注意其肝肾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出血等。同时,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时,增加出血的风险会更高,需要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谨慎使用阿司匹林。
(二)儿童
儿童脑梗死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有特殊病因导致需要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的儿童,要极其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瑞氏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一般不优先考虑使用阿司匹林防治儿童脑梗死,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寻找儿童脑梗死的特殊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非药物干预手段可能更为重要。
(三)有出血倾向人群
对于本身有出血倾向的人群,如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近期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等,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需要权衡利弊。因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这类人群在使用阿司匹林前需要医生充分评估病情,判断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的获益是否大于出血风险。
(四)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使用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需非常谨慎。阿司匹林属于妊娠C类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如增加胎儿出血的风险等,一般不建议妊娠期女性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来防治脑梗死,只有在极其特殊的、经过多学科评估认为获益大于风险的情况下,才会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