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月经期间腰痛可由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及其他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致子宫缺血缺氧及盆腔充血刺激神经;病理性因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腰椎病变等;其他因素涵盖长期久坐、腰部受寒等生活方式因素及心理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一)前列腺素分泌增加
女性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合成并释放较多的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这些前列腺素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疼痛可能会放射至腰部,导致腰痛。一般在月经来潮的前1-2天以及经期时较为明显,随着月经血排出,前列腺素分泌逐渐减少,腰痛症状也会有所缓解。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女性中较为常见,因为青春期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尚不稳定,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容易出现波动。
(二)盆腔充血
月经期间盆腔处于充血状态,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包括腰部的神经,从而引起腰痛。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质较为敏感的女性,盆腔充血对神经的刺激更为明显,腰痛症状可能会相对突出。这种盆腔充血引起的腰痛通常会随着月经周期的进展,在月经结束后盆腔充血逐渐消退而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在盆腔腹膜、卵巢等部位时,在月经期间,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部,导致腰痛。同时还可能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等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较高,据相关研究统计,约10%-15%的育龄期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且其发病与月经初潮年龄、生育情况等因素有关,月经初潮年龄早、未生育的女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盆腔炎
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如盆腔炎,在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炎症可能会加重。盆腔炎会导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炎症刺激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引起腰痛,同时还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盆腔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盆腔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容易转为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对女性的生殖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有不洁性生活史、多个性伴侣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更容易患上盆腔炎。
(三)腰椎病变
本身存在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等腰椎病变的女性,在月经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加重腰部肌肉的紧张度,或者导致腰椎病变相关症状的加重,从而引起腰痛。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月经期间由于盆腔充血等因素,可能会使椎间盘受到的压力变化,导致椎间盘突出对神经的压迫加重,进而引起腰痛症状加重。这种情况在有既往腰椎病史的女性中较为常见,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上的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腰椎病变相关的腰痛。
三、其他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久坐
女性在月经期间如果仍然长期久坐,会影响盆腔的血液循环,导致盆腔充血加重,同时也会使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起腰痛。例如,一些办公室女性,月经期间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工作,缺乏适当的活动,就容易出现月经期间腰痛的情况。
2.腰部受寒
月经期间女性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如果腰部受到寒冷刺激,会引起腰部肌肉痉挛,影响腰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腰痛。尤其是在冬季或经期接触冷水等情况,更容易引起腰部受寒导致腰痛。
(二)心理因素
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紧张等,可能会加重腰痛的感觉。心理因素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身体对疼痛的感知和应对,使女性对腰痛的感受更加明显。例如,一些面临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的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因为心理状态不佳而放大腰痛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