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表现多样,一般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包括运动(肢体无力、口角歪斜)、感觉(肢体麻木、偏身感觉减退)、语言(失语、构音障碍)、视觉(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方面障碍;不同类型脑梗死有特殊表现,大面积脑梗死病情重,有明显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腔隙性脑梗死症状相对轻,多轻微且易反复发作,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者高发。
一、一般症状
头痛:部分脑梗死患者起病时可出现头痛,多为较剧烈的头痛,可能与脑血管缺血、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等)及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头痛表现。
头晕:较为常见,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眩晕,可伴有视物旋转等,各年龄段、性别均可出现,有基础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头晕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无力:是脑梗死常见表现之一,可表现为一侧上肢或下肢无力,严重时可导致行走困难、持物不稳等。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抬起手臂、无法正常迈步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若发生脑梗死,肢体无力表现可能因儿童自身运动发育阶段而有不同程度影响,成年及老年患者肢体无力对日常生活影响更为明显。有脑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肢体无力的几率相对更高。
口角歪斜:由于面部神经受影响,导致一侧口角低垂、流涎等,常见于大脑单侧半球病变影响面部神经支配区域。
感觉功能障碍
肢体麻木:患者可感觉身体某一部位(如手、脚、面部等)麻木,感觉减退或异常。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均可出现,有糖尿病等周围神经病变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感觉障碍的几率可能增加,因为糖尿病可累及神经,再合并脑梗死时感觉障碍可能更明显。
偏身感觉减退:表现为身体一侧的感觉减退,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
语言功能障碍
失语:包括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准确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发音,但言语混乱,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和自己言语的含义)、命名性失语(患者能说出物品用途,但不能正确说出物品名称)等。不同年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语言功能处于发育阶段,发生失语后恢复潜力相对较大,但也需及时干预;成年患者失语会明显影响交流沟通,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认知功能减退等因素影响语言功能恢复。有脑血管病病史、脑部外伤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语言功能障碍风险较高。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费力等,是由于支配咽喉部肌肉的神经功能受损导致。
视觉障碍
视野缺损: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视野部分缺失,如双眼右侧视野缺失等。不同年龄患者视野缺损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视野缺损影响空间感知和活动安全,成年及老年患者可能影响出行、阅读等日常活动。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导致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视野缺损的几率增加。
视力下降:部分脑梗死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下降等表现。
三、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特殊表现
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往往较重,除上述一般局灶性症状外,常伴有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等,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较为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较大,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有基础脑血管病、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更易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及严重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症状相对较轻,多无明显头痛、意识障碍等表现,常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无力、麻木、构音障碍等,症状可在短期内有所恢复,但容易反复发作,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发人群,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部小血管病变,引发腔隙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