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梗阻常见诱因包括先天性肠道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肠套叠、腹外疝嵌顿、肠道炎症(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细菌性肠炎)、寄生虫或异物(如肠蛔虫团堵塞、肠内异物)。
1.先天性肠道畸形
肠闭锁:是较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多因胚胎发育阶段肠管空化不全所致,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回肠及空肠闭锁较为多见。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频繁呕吐、腹胀等肠梗阻表现,此类畸形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早产儿,其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分化有关,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孕期的一些不良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等)有一定关联。
肠狭窄:多由胎儿期肠管发育异常引起,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肠狭窄可能在出生后一段时间才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如呕吐、腹胀等症状相对较轻且时有时无,严重的肠狭窄则会很快出现典型肠梗阻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胚胎时期肠管的分化、再通等过程异常相关。
肠旋转不良:是由于胚胎期肠旋转过程发生障碍,导致肠道位置发生异常,肠系膜附着不全,易发生肠扭转,从而引起肠梗阻。多见于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哭闹不安等,若肠扭转严重且未及时处理,可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其发生与胚胎发育中肠管正常旋转及固定过程受阻有关。
2.肠套叠
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有关,可能是由于饮食改变(如添加辅食等)、肠道感染等因素引起肠蠕动异常,导致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造成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腊肠样包块,好发于回盲部,女孩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可能与解剖结构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且多见于添加辅食阶段的婴儿,生活方式上如突然改变饮食等可能诱发肠套叠发生。
3.腹外疝嵌顿
宝宝常见的腹外疝有腹股沟疝等。当宝宝剧烈哭闹、咳嗽等导致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多为肠管)可被强行挤过疝环进入疝囊,而疝环弹性收缩又将疝内容物卡住,不能回纳,从而引起肠梗阻。多见于有腹股沟疝等腹外疝的宝宝,男孩腹股沟疝相对更易发生嵌顿,这与男孩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如腹股沟管较长等,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宝宝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以防疝嵌顿引发肠梗阻。
4.肠道炎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早产儿或有围生期窒息等情况的新生儿,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肠道缺血、感染、喂养不当等多种因素有关。炎症导致肠道黏膜损伤、水肿,甚至出现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等,严重时可引起肠管坏死、肠梗阻,患儿常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密切关注,早产儿由于肠道发育相对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发生该炎症导致肠梗阻。
细菌性肠炎: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肠炎,炎症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紊乱,进而可能引起肠梗阻。宝宝会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随着炎症加重可能出现肠梗阻表现,不同年龄段宝宝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发生肠道细菌感染,从而增加肠梗阻发生风险。
5.寄生虫或异物
肠蛔虫团堵塞:多见于农村地区卫生条件较差的宝宝,蛔虫在肠道内聚集成团,引起肠腔堵塞,导致肠梗阻。宝宝常有腹痛、呕吐、腹胀等表现,可吐出蛔虫,腹部可摸到条索状团块,多发生于有蛔虫感染史的宝宝,与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关,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肠内异物:宝宝有时会将小玩具、硬币等异物吞入消化道,若异物较大或形状不规则,在肠道内不能顺利通过,就会引起肠梗阻。这种情况在好奇心强且喜欢将物品放入口中探索的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家长要注意将小物件放置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避免宝宝吞食异物引发肠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