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感染;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手术方式有单纯解除梗阻的手术和肠切除肠吻合术。
一、非手术治疗
1.胃肠减压
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的吸收,对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均有帮助。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肠梗阻,无论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肠梗阻,在术前都应进行胃肠减压。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胃管型号,保证胃肠减压的效果,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防止胃管堵塞或脱出等情况。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补液:根据肠梗阻的类型、病程长短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来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一般来说,需要补充等渗盐水、葡萄糖溶液等。由于肠梗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丢失和酸碱平衡失调,例如高位肠梗阻时大量呕吐易导致丢失大量胃酸和氯离子,引起低钾低氯性碱中毒;低位肠梗阻时丢失大量碱性肠液,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所以要准确计算补液量,通常包括生理需要量、已经丢失的液体量和继续丢失的液体量。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补液量,防止补液不足或过量,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病情恢复。
纠正酸碱失衡:根据血气分析等检查结果来补充碱性或酸性药物。如果是代谢性酸中毒,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如果是代谢性碱中毒,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补充氯化钾等。
3.防治感染
一般应用广谱抗生素来预防和控制感染,尤其是对于绞窄性肠梗阻,肠道细菌移位的风险较高,更需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可能的致病菌来合理选用。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计算要准确。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绞窄性肠梗阻:一旦确诊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因为绞窄性肠梗阻可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手术,会危及患者生命。例如,通过腹部X线检查发现有孤立、胀大的肠袢且位置固定,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等情况,提示绞窄性肠梗阻可能,需立即手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更要尽早评估病情,权衡手术风险和不手术的严重后果;对于儿童患者,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情变化往往较快,需要迅速判断并进行手术干预,以保护肠管功能和患儿的生命。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经过一定时间的非手术治疗(一般为12-24小时左右),肠梗阻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例如,胃肠减压后腹胀无明显缓解,腹痛、呕吐等症状持续不减轻的患者。
2.手术方式
单纯解除梗阻的手术
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除异物等:适用于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或肠腔内有异物的情况。通过手术松解粘连的肠管,或取出肠腔内的异物,恢复肠道的通畅。对于儿童患者,粘连性肠梗阻较为常见,手术中要仔细分离粘连,避免损伤肠管;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操作轻柔,减少对肠道和周围组织的刺激。
肠切除肠吻合术:适用于肠管因绞窄、肿瘤、严重炎症等原因而发生坏死的情况。切除坏死的肠段后,将两端健康的肠管进行吻合。在手术过程中,要确保吻合口的血运良好,缝合准确,防止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肠切除肠吻合术要特别注意肠管的长度,避免因切除肠管过多导致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全身营养状况和恢复能力,术后要加强护理,促进吻合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