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如肠闭锁与肠狭窄、肠旋转不良)、肠套叠(多见于4-10个月婴儿,因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等致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嵌顿性疝(腹股沟疝嵌顿、股疝嵌顿)、腹部外疝(腹壁切口疝、脐疝嵌顿)、肠道蛔虫症(蛔虫团阻塞)、腹腔内感染与炎症(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部肿瘤(良性肿瘤如肠息肉、恶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肠道)等。
一、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
1.肠闭锁与肠狭窄:这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多因胚胎发育阶段肠管空化不全等原因所致。在胚胎时期,肠道的正常发育过程出现异常,导致肠腔部分或完全闭锁,或者肠管管径比正常明显变窄,从而引起肠梗阻。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相对较多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
2.肠旋转不良:胚胎期肠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导致肠道位置发生异常,可能引起肠道扭转,进而引发肠梗阻。肠旋转不良可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出现相关症状,由于肠道位置异常,肠管容易发生扭曲,影响肠道的通畅性。
二、肠套叠
1.发病机制: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由于婴幼儿的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肠蠕动紊乱时,容易使回肠末端套入结肠,形成肠套叠。例如,饮食改变(如添加辅食等)、病毒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肠蠕动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的发生。套叠的肠管会阻碍肠内容物的通过,引起肠梗阻。
三、嵌顿性疝
1.腹股沟疝嵌顿:小儿腹股沟疝较为常见,当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腹股沟管突出到阴囊等部位,且不能回纳时,就会发生嵌顿性疝,导致肠梗阻。小儿活泼好动,腹内压容易突然增高,如剧烈哭闹等情况,容易促使疝内容物突出并发生嵌顿。
2.股疝嵌顿: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在小儿身上。股环较小,肠管等组织一旦嵌顿,容易引起肠梗阻,由于小儿股疝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引起重视。
四、腹部外疝
1.腹壁切口疝:如果小儿曾经有过腹部手术史,术后可能会出现腹壁切口疝。当疝内容物(多为肠管)发生嵌顿或绞窄时,就会导致肠梗阻。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因素可能增加腹壁切口疝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肠梗阻。
2.脐疝嵌顿:小儿脐疝在哭闹等腹内压增高时,疝内容物突出,若不能回纳,就可能发生嵌顿,引起肠梗阻。脐部解剖结构特点使得脐疝容易在腹内压变化时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脐疝较大的小儿。
五、肠道蛔虫症
1.蛔虫团阻塞:多见于儿童,当肠道内蛔虫数量较多时,蛔虫可能相互缠绕形成团块,阻塞肠道,引起肠梗阻,这种情况称为蛔虫性肠梗阻。儿童卫生习惯较差时容易感染蛔虫,当蛔虫在肠道内大量繁殖、活动时,容易形成团块导致梗阻。
六、腹腔内感染与炎症
1.腹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膜炎,如原发性腹膜炎(多与小儿机体抵抗力较低、细菌感染等有关)或继发性腹膜炎(如消化道穿孔等引起),炎症刺激可导致肠管蠕动功能紊乱,进而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小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生腹腔内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炎症容易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也可见于足月儿。由于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坏死性炎症,可出现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梗阻。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七、腹部肿瘤
1.良性肿瘤:如肠息肉等,当息肉较大或多发时,可能会阻塞肠道,引起肠梗阻。小儿相对较少发生腹部良性肿瘤,但也有个别情况。
2.恶性肿瘤: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在小儿腹部,如神经母细胞瘤等侵犯肠道时,可导致肠道梗阻。恶性肿瘤的生长会占据肠道空间,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