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典型症状有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其病因主要分为三类,机械性肠梗阻包括肠腔内堵塞(如蛔虫团、异物、大胆石堵塞)、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肠套叠、肠肿瘤等)、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嵌顿疝、肠扭转);动力性肠梗阻包括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大手术后等)和痉挛性肠梗阻(可由肠道炎症等引起);血运性肠梗阻是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特殊人群需注意,儿童要培养卫生习惯、合理添加辅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治疗基础病,腹部手术后患者要早期活动并观察症状,孕妇要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出现不适均应及时就医。
一、肠梗阻的概念
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其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
二、引起肠梗阻的原因
1.机械性肠梗阻
肠腔内堵塞:如蛔虫团堵塞、异物堵塞、大胆石堵塞等。儿童因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且卫生习惯可能较差,容易发生蛔虫感染,蛔虫在肠道内聚集形成团块,可阻塞肠腔导致肠梗阻。老年人牙齿缺失,咀嚼功能差,有时可能会误吞较大的食物团块或异物,引发肠梗阻。
肠壁病变:先天性肠道闭锁、肠套叠、肠肿瘤、肠结核等。先天性肠道闭锁常见于新生儿,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道发育异常所致。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特别是410个月的婴儿,这与婴儿的肠道生理特点有关,如回盲部活动度大等。肠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中老年人更为常见,肠道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可导致肠腔狭窄,引起肠梗阻。
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嵌顿疝、肠扭转等。腹部手术后常可形成腹腔内粘连,粘连带可能压迫肠管导致肠梗阻。嵌顿疝好发于腹股沟等部位,当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时,可压迫肠管造成梗阻。肠扭转常见于青壮年,多因饱餐后剧烈运动等因素诱发,肠管发生扭转后可导致肠腔不通畅。
2.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大手术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血肿等。腹部大手术后,由于手术刺激、麻醉药物作用等,可使肠壁肌肉运动功能暂时丧失,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炎症刺激可使肠管处于麻痹状态。腹膜后血肿可压迫神经,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
痉挛性肠梗阻:较少见,可由肠道炎症、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引起。某些肠炎患者,肠道受到炎症刺激,可发生痉挛,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引起肠道痉挛。
3.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老年人如果存在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等,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进入肠系膜血管,导致血管栓塞,引起血运性肠梗阻。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由于儿童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蛔虫感染。对于婴幼儿,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喂养。如果孩子出现腹痛、呕吐、哭闹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消化能力差,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误吞异物。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体检,预防血运性肠梗阻的发生。
3.腹部手术后患者:术后要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如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4.孕妇: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可压迫肠道,增加肠梗阻的发生风险。孕妇要注意饮食调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如果出现腹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因为孕期诊断和治疗肠梗阻需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