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包括机械性梗阻因素和动力性梗阻因素。机械性梗阻因素有肿瘤致肠腔狭窄、肠粘连束缚肠道、粪便嵌塞积聚、乙状结肠扭转、儿童肠套叠多与解剖及病毒感染等有关、成人肠套叠与肠道病变有关;动力性梗阻因素有腹部手术后、腹膜炎等致麻痹性肠梗阻使大肠动力不足,肠道受寒冷、炎症等刺激或精神紧张等致痉挛性肠梗阻。
一、机械性梗阻因素
1.肿瘤
大肠本身的肿瘤是导致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结肠癌,肿瘤不断生长,占据肠腔空间,引起肠腔狭窄,进而导致梗阻。随着肿瘤的增大,会逐步阻塞肠腔,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过。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肠道肿瘤从而引发大肠梗阻,这与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化的概率增加有关。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发病风险并没有绝对的明显差异,但不同部位的肿瘤发病情况可能有一定差异,如直肠癌在男性中的发病可能相对具有一定特点。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肠道肿瘤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增加大肠梗阻的发病几率。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也会高于普通人群。
2.肠粘连
腹部手术是引起肠粘连的常见原因。腹部手术后,腹腔内会形成粘连,粘连的纤维组织可能会束缚肠道,导致肠道扭曲、狭窄,进而引发大肠梗阻。例如既往有阑尾炎手术、剖宫产手术等经历的患者,发生肠粘连导致大肠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早期活动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促进肠粘连的形成,增加梗阻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腹部手术引起肠粘连导致大肠梗阻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肠道功能等特点,需要特别谨慎处理。
3.粪便嵌塞
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等原因,容易发生粪便嵌塞。干结的粪便积聚在肠道内,尤其是乙状结肠等部位,可导致大肠梗阻。老年人的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加上可能存在饮水不足、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等情况,更容易出现粪便嵌塞。女性在妊娠后期,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肠道,导致粪便排出不畅,也可能增加粪便嵌塞引发大肠梗阻的风险。
4.肠扭转
乙状结肠扭转是大肠梗阻中较常见的机械性梗阻类型。乙状结肠冗长的人群容易发生肠扭转,当体位突然改变等情况时,可能诱发乙状结肠扭转,导致肠腔梗阻。例如一些长时间保持特定体位后突然变换体位的人群,就可能增加乙状结肠扭转的发生风险。男性发生乙状结肠扭转的概率相对可能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肠道解剖结构等有一定关系。
5.肠套叠
在儿童中,肠套叠是导致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多与儿童的肠管解剖特点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肠套叠,导致一段肠管套入邻近肠管内,造成梗阻。儿童的肠道相对较细,肠壁肌肉发育不完善等因素使其更容易发生肠套叠。而成年人肠套叠多与肠道息肉、肿瘤等病变有关,肠道的病理性改变导致肠管蠕动紊乱,进而引发肠套叠造成梗阻。
二、动力性梗阻因素
1.麻痹性肠梗阻
腹部手术后、腹膜炎等情况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导致大肠动力不足,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腹部手术过程中对肠道的刺激等因素可导致肠道蠕动功能暂时受到抑制;腹膜炎时,炎症刺激肠道,引起肠麻痹,从而影响大肠的正常蠕动,导致梗阻。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在腹部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导致大肠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的患者,也容易出现肠道动力不足,引发大肠梗阻,因为钾离子对维持肠道正常蠕动有重要作用,低钾时肠道蠕动减弱。
2.痉挛性肠梗阻
肠道受到某些刺激,如寒冷刺激、肠道炎症等,可引起肠道痉挛,导致大肠梗阻。例如肠道感染时,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引起痉挛性收缩,使肠腔狭窄,内容物通过受阻。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导致肠道痉挛,增加痉挛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但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大肠梗阻病因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