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机械性肠梗阻包括肠腔堵塞(如儿童吞异物、成人粪块堵塞等)和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扭转、嵌顿疝或肿瘤压迫等);动力性肠梗阻包括麻痹性肠梗阻(与腹部术后、腹腔内严重感染、低钾血症等有关)和痉挛性肠梗阻(由肠道功能紊乱如精神紧张、腹部受凉等引起);血运性肠梗阻主要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与心脏疾病、动脉硬化等相关)。
一、机械性肠梗阻
1.肠腔堵塞:
粪块、大胆石、异物等:在儿童中,吞食异物可能导致肠腔堵塞引发肠梗阻,如小玩具等被误吞后滞留在肠道内,占据肠腔空间,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成年人若存在便秘情况,大量干结粪便积聚也可能造成肠腔堵塞,从而引发机械性肠梗阻。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长期便秘的患者会因粪块堵塞肠道而出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
2.肠管受压:
粘连带压迫:腹部手术、炎症等可导致肠粘连,形成粘连带,粘连带可压迫肠管,使肠腔狭窄,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过。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肠粘连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有多次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肠粘连导致肠梗阻的风险更大。比如曾有患者因阑尾炎多次手术,术后出现粘连带压迫肠管,进而引发肠梗阻。
肠扭转:多见于肠道存在异常旋转或固定不良的情况,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患儿,成年后可能因肠道位置改变等因素发生肠扭转。此外,剧烈运动、体位突然改变等也可能诱发肠扭转,导致肠管扭曲,使肠腔内容物通过受阻。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饱餐后进行剧烈运动后发生肠扭转进而引发肠梗阻。
嵌顿疝或受肿瘤压迫:腹股沟疝、股疝等嵌顿时,疝内容物(多为肠管)无法回纳,可导致肠梗阻。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等,随着肿瘤的生长,会逐渐占据肠腔空间,使肠腔狭窄,引起肠梗阻。在老年人群中,肠道肿瘤导致的肠梗阻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对隐匿,一旦出现肠梗阻症状往往病情较为严重。
二、动力性肠梗阻
1.麻痹性肠梗阻:
腹部手术后:腹部手术过程中对肠道的刺激、手术创伤等因素可引起肠壁肌运动功能紊乱,导致肠麻痹,进而引发麻痹性肠梗阻。一般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风险较高,术后早期即可出现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减少等症状。例如一些大型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较长时间的肠麻痹情况。
腹腔内严重感染:如急性化脓性腹膜炎、重症胰腺炎等,腹腔内的炎症刺激可影响肠道的神经功能和肌肉运动,导致肠管蠕动减弱或消失,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常并发麻痹性肠梗阻,这是因为炎症介质的释放等多种因素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运动功能。
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血钾浓度降低时,可影响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和收缩功能,导致肠管蠕动减慢,从而引发麻痹性肠梗阻。长期禁食、呕吐、腹泻等情况易导致低钾血症,比如一些患有严重呕吐腹泻的患者,若未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2.痉挛性肠梗阻:
肠道功能紊乱:精神紧张、腹部受凉等因素可导致肠道痉挛,引起痉挛性肠梗阻。比如一些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在情绪波动较大时可能会出现肠道痉挛,导致腹痛、排便排气不畅等肠梗阻表现。另外,儿童在腹部受凉后也可能出现肠道痉挛引发肠梗阻。
三、血运性肠梗阻
1.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心脏疾病:患有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肠系膜动脉,导致血管栓塞,使相应肠段的血运障碍,引发血运性肠梗阻。据统计,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肠系膜动脉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老年心房颤动患者。
动脉硬化:老年人动脉硬化较为常见,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狭窄、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肠管血运障碍,引发肠梗阻。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因此老年人群中血运性肠梗阻的发生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