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是一种常见急腹症,多由肠套叠、蛔虫堵塞、肠扭转、嵌顿疝、肠道炎症、肠道肿瘤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肠坏死、腹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部外伤、早期治疗肠道疾病等。
一、概述
小儿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肠坏死、腹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病因
引起小儿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肥胖的婴儿。
2.蛔虫团堵塞:蛔虫堵塞肠道可导致肠梗阻。
3.肠扭转:多发生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常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有关。
4.嵌顿疝:腹股沟疝、脐疝等可导致肠管嵌顿,引起肠梗阻。
5.肠道炎症:如急性阑尾炎、肠炎等可引起肠粘连,导致肠梗阻。
6.肠道肿瘤:小儿肠道肿瘤较少见,但也可引起肠梗阻。
7.其他:如先天性肠道闭锁、肠重复畸形等也可导致肠梗阻。
三、临床表现
1.腹痛:为阵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疼痛发作时患儿哭闹不安,间歇期可缓解。
2.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可出现呕吐胆汁或粪便样物。
3.腹胀:腹胀逐渐加重,常伴有肠鸣音亢进。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患儿多停止排气排便。
四、诊断
1.病史:询问患儿的病史,如有无肠套叠、蛔虫团堵塞等。
2.体格检查:腹部检查可发现腹胀、肠鸣音亢进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可了解患儿的一般情况。
4.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肠梗阻的部位和原因,如腹部立位平片可显示气液平面。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或病因明确的肠梗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2.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或病因不明的肠梗阻。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通畅。
六、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蛔虫感染。
2.避免腹部外伤:小儿腹部外伤后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早期治疗肠道疾病:如肠炎、肠套叠等,避免病情进展。
4.定期体检:对于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的患儿,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肠道疾病。
七、特殊人群
1.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肠道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发生肠梗阻,且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对于新生儿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排除肠梗阻的可能。
2.早产儿:早产儿的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发生肠道疾病,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因此,对于早产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喂养,避免发生肠梗阻。
3.有肠道疾病病史的患儿:如肠套叠、肠炎等,这些患儿容易再次发生肠梗阻。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部受凉,定期复查。
八、注意事项
1.禁食禁水:在肠梗阻未解除前,患儿需要禁食禁水,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2.胃肠减压:胃肠减压可以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缓解胃肠道膨胀,减轻腹痛、呕吐等症状。
3.输液补液:肠梗阻可导致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及时进行输液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密切观察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是否缓解,有无发热、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5.注意饮食调整:肠梗阻解除后,要逐渐恢复饮食,先从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
九、结语
小儿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儿的饮食、胃肠减压、输液补液等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肠梗阻的发生,加强饮食卫生,避免腹部外伤,早期治疗肠道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