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诊断需从病史与症状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三方面进行。病史要问既往腹部手术、炎症、肿瘤等病史及不同年龄性别常见病因,症状包括腹痛(机械性阵发性、绞窄性持续剧痛伴阵发性加重)、呕吐(高位早频、低位晚粪样)、腹胀(高位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显著)、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多停止,早期可能少量);体格检查视诊看肠型蠕动波,触诊察压痛等,叩诊查移动性浊音,听诊听肠鸣音;辅助检查实验室查血常规(绞窄性白细胞等升高)、血生化(电解质紊乱),影像学X线平片(见气液平面等)、钡剂灌肠(诊断结肠梗阻)、CT(清晰显示肠道等病变)。
一、病史与症状询问
1.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腹部手术史,因为腹部手术可能导致肠粘连,这是引起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有无腹腔炎症病史,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这些病史可能引发肠道粘连或其他肠道结构改变;是否有肠道肿瘤病史,肠道肿瘤可导致肠腔狭窄从而引起肠梗阻。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其常见的肠梗阻病因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肠梗阻常见原因有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等;老年患者则需警惕肠道肿瘤、粪石梗阻等情况。
2.症状表现:
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常位于脐周,这是由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如果是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则为持续性剧痛并伴有阵发性加重。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不能准确表述腹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
呕吐: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而对于新生儿出现频繁呕吐,要高度警惕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导致的肠梗阻。
腹胀: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较为显著,可表现为全腹膨隆。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有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有少量排气排便,需注意与不完全性肠梗阻相鉴别。
二、体格检查
1.腹部体征:
视诊:观察腹部是否有肠型和蠕动波,机械性肠梗阻时,可见到腹部肠型和蠕动波,肠型表现为腹部可见到隆起的肠袢形状,蠕动波则是肠管蠕动时出现的波浪状运动。对于小儿患者,视诊时要注意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对称等情况。
触诊:单纯性肠梗阻时,腹部压痛不明显;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压痛部位多为梗阻所在部位。触诊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儿童要轻柔操作。
叩诊: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
听诊: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绞窄性肠梗阻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正常血常规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血生化: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反映肠梗阻导致的体液丢失和酸碱平衡失调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立位或卧位腹部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可显示肠腔内气体,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液平面。不同部位的肠梗阻在X线平片上有不同表现,如小肠梗阻时,扩张的肠袢较多,液平面呈阶梯状;结肠梗阻时,扩张的肠袢主要位于腹部周边,盲肠胀气扩张最明显。对于婴幼儿患者,X线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可选择合适的投照方式。
钡剂灌肠:主要用于诊断结肠梗阻,可显示梗阻部位及梗阻的形态。对于怀疑结肠肿瘤导致的肠梗阻,钡剂灌肠有重要诊断价值。
CT检查:对于复杂的肠梗阻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的形态、肠壁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肠扭转、肠套叠等病变。能够发现X线平片不易发现的早期肠绞窄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或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