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机械性肠梗阻与肠粘连、粘连带压迫、肠套叠、肠扭转、肠道肿瘤、肠道先天性畸形等有关;动力性肠梗阻包括麻痹性(由腹部手术、腹膜炎、创伤、电解质紊乱等引起)和痉挛性(因肠道受刺激如炎症、功能紊乱等导致);血运性肠梗阻主要是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致肠道血运障碍。
一、机械性肠梗阻
1.肠粘连与粘连带压迫
多有腹部手术、炎症、创伤等病史。腹部手术会引起腹腔内纤维蛋白沉积,进而形成粘连,粘连带可能会压迫肠管,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例如,曾接受过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发生肠粘连的概率相对较高,当粘连的粘连带对肠管产生压迫时,就可能引发肠梗阻。在儿童中,腹部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性腹膜炎等也可能导致肠粘连从而引起肠梗阻。
2.肠套叠
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主要是由于肠管蠕动功能紊乱,导致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例如,饮食改变、发热等诱因可能引起小儿肠管蠕动异常,进而发生肠套叠。成人也可发生肠套叠,但相对较少见,多与肠息肉、肿瘤等因素有关,肠息肉或肿瘤可作为诱发性“带头”部分,使肠管套入远端肠腔。
3.肠扭转
往往有肠系膜过长、肠管重量增加(如肠腔内有蛔虫团、较大的肠石等)以及体位突然改变等诱因。例如,饱餐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可能因肠管的重力变化和体位的突然改变引发肠扭转。在老年人中,由于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肠管的灵活性较差,也更容易发生肠扭转。女性在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影响肠管的位置,增加肠扭转的发生风险。
4.肠道肿瘤
肠道的良、恶性肿瘤都可能阻塞肠腔。例如,结肠癌是常见的引起肠梗阻的肠道肿瘤,随着肿瘤的逐渐生长,会占据肠腔空间,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肿瘤的生长速度、部位等因素会影响肠梗阻发生的急缓程度,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往往短期内就会造成严重的肠梗阻;而良性肿瘤如肠息肉等,在生长到一定大小后才会引起肠梗阻,但相对恶性肿瘤来说,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一些。
5.肠道先天性畸形
常见于新生儿,如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肠狭窄等。这些先天性畸形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导致肠管的正常结构出现异常,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过。例如,先天性肠闭锁是由于胚胎期肠管发育过程中空泡化不全,导致肠管部分或完全闭锁,使得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
二、动力性肠梗阻
1.麻痹性肠梗阻
多种因素可引起,如腹部手术中的机械刺激、腹膜炎、腹部创伤、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对肠道的刺激,会导致肠道蠕动功能暂时丧失,从而引起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时,炎症刺激腹膜,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使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低钾血症时,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发麻痹性肠梗阻。在老年人中,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从而增加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2.痉挛性肠梗阻
多由于肠道受到刺激引起,如肠道炎症、肠道功能紊乱等。肠道炎症可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例如急性肠炎时,炎症因子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性收缩,阻碍肠内容物通过。肠道功能紊乱的人群,如长期精神紧张的人,可能会出现肠道痉挛性肠梗阻,精神因素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肠道的蠕动功能,导致肠道痉挛。
三、血运性肠梗阻
1.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多因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导致肠道血运障碍,使肠管失去蠕动能力,肠内容物无法通过。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会栓塞肠系膜动脉,导致相应肠段缺血、坏死,引起血运性肠梗阻。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更容易发生肠系膜血管的病变,从而增加血运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女性在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可能增加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血运性肠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