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完全性肠梗阻需先进行病情评估,包括观察一般状况、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然后进行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支持等一般处理;针对不同病因如先天性肠道畸形、肠套叠、粘连性肠梗阻等进行相应病因治疗;要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并预防并发症;对于新生儿、小婴儿及有基础疾病的宝宝有特殊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精细处理。
一、初步评估与一般处理
1.病情评估:宝宝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时,首先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一般状况,包括精神状态、呕吐情况、腹痛表现、腹部体征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宝宝近期的饮食、排便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如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同时可能需要结合腹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肠梗阻的部位、程度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新生儿和小婴儿可能症状不典型,需更加细致观察。
2.禁食与胃肠减压:一旦考虑不完全性肠梗阻,应立即让宝宝禁食,防止食物进一步进入肠道加重梗阻。同时进行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轻腹胀,缓解宝宝的不适。胃肠减压对于各年龄段的宝宝都适用,但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宝宝的消化道。
3.补液支持:由于肠梗阻会导致宝宝体液丢失,需要及时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宝宝的体重、脱水程度等情况计算补液量和补液种类,一般选择合适的静脉补液溶液进行补充。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控制,防止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二、病因治疗
1.先天性肠道畸形:如果是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如肠旋转不良等,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后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手术时机和方式有所不同,新生儿期发现的严重先天性肠道畸形可能需要尽早手术,而年龄稍大的宝宝则根据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2.肠套叠:对于婴幼儿常见的肠套叠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可先尝试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如果复位成功则病情缓解,若复位失败或病情加重则需考虑手术治疗。在整个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腹部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
3.粘连性肠梗阻:如果是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等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轻度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可先采取保守治疗观察,如上述的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处理。但如果粘连导致梗阻反复加重或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则可能需要手术松解粘连。不同年龄的宝宝粘连性肠梗阻的处理要根据具体粘连情况和宝宝的耐受程度等综合决定。
三、密切观察与并发症预防
1.病情监测:持续监测宝宝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同时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等。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要特别关注其精神反应和囟门情况等。
2.预防并发症: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因为胃肠减压时宝宝可能会有误吸风险,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防止宝宝出现电解质紊乱加重、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定期评估宝宝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病史的宝宝,如曾有腹部手术史的宝宝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要更加谨慎处理,密切观察有无病情恶化迹象。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病情变化较快,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补液时要精确计算,严格控制速度和量,密切观察有无心衰、脑水肿等并发症。禁食时间要根据病情合理安排,同时注意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2.小婴儿:小婴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家长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安抚宝宝情绪,减少其哭闹,因为哭闹可能加重腹胀等情况。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喂养情况,在禁食期间保证静脉补液的顺利进行。
3.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在处理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补液时要注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补液方案,手术治疗时要评估手术对基础疾病的影响等,尽量减少对宝宝整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