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肠道畸形(如肠闭锁与肠狭窄、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发病机制与肠管蠕动功能紊乱有关,好发于4-10个月婴儿)、粘连性肠梗阻(与既往腹腔手术史、腹腔感染等有关)、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炎)、寄生虫或异物堵塞(如蛔虫团堵塞、肠异物)等,不同病因有其相应的发病特点及表现。
一、先天性肠道畸形
1.肠闭锁与肠狭窄:这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多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空化不全等原因所致。在胚胎时期,肠管的正常发育出现异常,导致肠腔部分或完全闭锁,或肠管管径比正常明显变窄,从而引起肠梗阻。例如,回肠、空肠闭锁较为多见,可发生于胎儿期的不同阶段,这种肠道的结构异常会阻碍肠内容物的正常通过,进而引发肠梗阻。
2.肠旋转不良:胚胎期肠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导致肠道位置发生异常。正常的肠旋转应该使肠道处于正确的解剖位置,而肠旋转不良时,肠道可能会出现扭转,进而压迫肠管,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过,引发肠梗阻。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相对常见,可能会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出现肠梗阻的表现。
3.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包括肛门闭锁、直肠闭锁等情况。由于肛门或直肠的发育异常,导致肠道的出口不通畅,使得肠内容物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肠梗阻。此类畸形在新生儿外科中较为常见,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来纠正畸形,恢复肠道的通畅。
二、肠套叠
1.发病机制:多见于婴幼儿,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其发生可能与肠管蠕动功能紊乱有关,比如饮食改变、肠道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肠管蠕动异常,使得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例如,添加辅食阶段的婴儿,肠道对新食物的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肠套叠。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和果酱样血便等。
2.好发年龄: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渐减少。这与婴儿肠道发育特点以及此阶段的生理、饮食等因素相关,婴儿在这个时期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容易出现肠套叠。
三、粘连性肠梗阻
1.既往腹腔手术史:腹部手术、腹膜炎、腹部创伤等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手术过程中,腹腔内会形成创面,术后创面可能会产生粘连,这些粘连可能会束缚肠管,导致肠管扭曲、受压,进而引起肠梗阻。例如,曾有过阑尾炎手术、肠切除吻合术等的患儿,都有可能因腹腔内粘连而发生肠梗阻。
2.腹腔感染: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腔内的细菌性感染等,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等组织发生粘连,从而引发肠梗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较重时,容易出现肠道的炎症、坏死以及subsequent粘连等情况,增加了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四、肠道炎症性疾病
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早产儿或有围生期窒息等情况的新生儿。由于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导致肠道黏膜坏死、脱落,严重时可引起肠管的梗阻。患儿常表现为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一,严重者可导致肠梗阻。
2.肠炎:一些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等,炎症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严重时可能会影响肠管的蠕动功能,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引发肠梗阻。但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引起的肠梗阻在小儿中不如先天性畸形、肠套叠等常见,但也需要重视。
五、寄生虫或异物堵塞
1.蛔虫团堵塞:多见于农村地区卫生条件较差的儿童,大量蛔虫在肠道内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肠梗阻,称为蛔虫性肠梗阻。儿童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感染蛔虫,当蛔虫数量较多时,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可吐出蛔虫等。
2.肠异物:小儿可能会吞食一些不能消化的异物,如玩具小零件、硬币等,这些异物在肠道内积聚,可能会堵塞肠腔,导致肠梗阻。比如幼儿将小珠子等放入口中后误吞,就可能引发肠异物堵塞肠道而导致肠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