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小肠梗阻需从初步评估与监测、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不同人群特殊注意事项等方面处理,初步评估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非手术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防治感染,手术指征为非手术无效等,手术方式依情况选,儿童患者要精管水电平衡与手术精细,老年患者要兼顾基础病及加强术后护理。
一、初步评估与监测
1.一般状况观察
对于低位小肠梗阻患者,首先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体温方面,若出现发热,需警惕是否合并腹腔感染等情况;心率增快可能与体液丢失、感染等因素有关。呼吸和血压也能反映患者的整体循环和呼吸状态。同时,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老年患者可能对病情的耐受能力较差,意识变化需格外关注。
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和体征,如腹痛的性质、程度、部位,是否有腹胀进行性加重等。低位小肠梗阻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腹胀一般较明显,尤其是下腹部。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若白细胞升高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例如,感染性肠梗阻时白细胞常明显升高。
血生化:检测电解质、肾功能等。低位小肠梗阻患者由于大量呕吐和肠液丢失,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会影响心脏和神经肌肉功能。肾功能方面,若存在脱水,可能出现尿素氮、肌酐升高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更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二、非手术治疗
1.胃肠减压
通过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均适用,但要注意胃管放置的操作规范,避免损伤食管等部位。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口径的胃管,操作轻柔。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例如,若存在低钾血症,可适当补充钾盐,但要注意补钾速度和剂量,避免高钾血症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脏调节功能下降,补钾时更要谨慎,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计算补液量,一般先补充等渗盐水,再根据电解质丢失情况补充钾、钠等电解质,同时纠正酸碱失衡,如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
3.防治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低位小肠梗阻易发生细菌感染,尤其是肠道细菌移位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品种和剂量。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考虑手术。如肠梗阻症状加重,出现腹膜刺激征,提示可能有肠绞窄等情况,需及时手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较差,一旦出现绞窄迹象,应尽早手术。儿童患者若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无缓解,也需积极手术,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2.手术方式选择
根据梗阻的病因、部位和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例如,因粘连引起的低位小肠梗阻,可行粘连松解术;若存在肠坏死,则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手术过程中要仔细操作,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尤其是对老年和儿童患者,要注意手术操作的轻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低位小肠梗阻需特别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因为儿童对脱水的耐受能力更差,补液时要精确计算补液量和速度。同时,儿童的肠道解剖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手术时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肠管等结构。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腹部体征变化和精神状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在补液时要注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避免输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因为肠梗阻本身可能影响血糖代谢。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