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身体其他部位栓子阻塞致肠管急性血运障碍的急腹症,栓子来源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病理是肠管缺血致黏膜等病变,临床表现起病急骤腹痛不固定后局限呈持续绞痛、伴频繁呕吐,体征早期轻后期有腹膜炎等,诊断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手术取栓和非手术抗凝溶栓等,预后与栓塞时间、坏死范围、治疗及时性等相关,儿童代偿强,老年人因基础病预后复杂。
一、定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如血栓、气栓、脂肪栓等)随血液循环阻塞肠系膜上动脉,致使相应肠管发生急性血运障碍的急腹症。
二、病因与相关因素
(一)栓子来源
1.心源性:常见于患有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导致栓塞。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有引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风险;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可能形成附壁血栓,也可能成为栓子来源。
2.非心源性:包括大血管壁上的粥样斑块脱落等情况。长期吸烟、高脂血症等生活方式因素可促进血管粥样硬化,使血管壁易形成粥样斑块,增加斑块脱落导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几率;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血管粥样硬化发生率相对较高,更易出现非心源性栓子相关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有血管病史的人群,如曾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发生非心源性栓子导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风险也会增加。
三、病理生理过程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后,相应供血区域的肠管因缺血开始发生病理变化。初期仅为肠黏膜缺血损伤,随着缺血加重,肠壁肌肉逐渐坏死,肠管出现淤血、水肿,若病情持续进展,严重时可引发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起病急骤,患者多表现为剧烈腹痛,起始时疼痛部位不固定,随后逐渐局限,呈持续性绞痛;常伴有频繁呕吐,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出现血性呕吐物或血便。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老年患者因机体反应相对迟钝,症状可能不典型,但腹痛等关键表现仍存在;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其腹部体征及其他异常表现。
(二)体征
早期腹部体征相对较轻,与剧烈腹痛程度不成比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腹部血管超声:可初步筛查,能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内是否存在栓子及相关血流情况,但对于细微栓子的显示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儿童进行腹部血管超声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避免因不配合影响检查效果。
2.CT血管造影(CTA):是较为重要的诊断手段,能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栓塞部位、范围等,可较为准确地评估病情;不同年龄人群进行CTA检查时,需根据其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造影剂用量等。
3.血管造影:为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到栓子阻塞肠系膜上动脉的具体情况;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二)实验室检查
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血淀粉酶升高等表现,但这些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六、治疗原则
(一)手术治疗
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需尽快实施取栓手术以恢复肠管血运。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操作,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手术时机的把握需精准;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需充分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以确保手术安全。
(二)非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病情较轻、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包括抗凝、溶栓等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基础疾病状况等,谨慎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案。
七、预后情况
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栓塞发生的时间、肠管缺血坏死的范围、治疗是否及时等。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部分患者预后尚可;若就诊延误,肠管坏死范围大,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特殊人群中,儿童相对机体代偿能力较强,但术后恢复需密切关注;老年人因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预后相对复杂,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和后续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