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处理需综合多方面措施,基础处理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病因治疗针对机械性肠梗阻(如粘连性、肠套叠、肠扭转等)和动力性肠梗阻(如麻痹性、痉挛性等)分别采取相应手术或针对原发病治疗;还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和营养支持,整个过程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方案。
一、基础处理
(一)禁食禁饮
患者需严格禁食禁饮,防止胃肠道内容物进一步增加,加重肠梗阻症状。这是因为进食进水会使肠道内的食物残渣等增多,导致梗阻部位近端肠道扩张加剧,加重患者的腹痛、腹胀等不适。
(二)胃肠减压
通过胃肠减压装置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可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各种类型的肠梗阻,胃肠减压都是重要的基础处理措施,尤其适用于高位肠梗阻等情况。
(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丢失情况和血气分析结果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例如,若患者存在等渗性脱水,一般补充等渗盐水;若为低渗性脱水,补充高渗盐水等。同时,纠正酸碱失衡,如代谢性酸中毒时补充碱性药物等。因为肠梗阻患者由于呕吐、胃肠减压等会大量丢失消化液,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而及时纠正这些紊乱对于维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
二、病因治疗
(一)机械性肠梗阻
1.粘连性肠梗阻:对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上述的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若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如腹痛加剧呈持续性剧烈疼痛,有腹膜刺激征,呕吐物或胃肠减压液为血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等),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如粘连松解术等。不同年龄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处理需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多与先天发育等因素有关,而老年患者可能因既往腹部手术等原因导致粘连,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等因素。
2.肠套叠:对于小儿肠套叠,可首先尝试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若复位失败或出现肠坏死等情况,则需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生与小儿的肠道解剖生理特点等有关,在处理时要密切关注小儿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对于成人肠套叠,多与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有关,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3.肠扭转:一旦确诊肠扭转,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如扭转复位术等。因为肠扭转容易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病情变化迅速。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肠扭转的病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可能因剧烈运动等诱发,而老年患者可能与肠道肿瘤等因素相关。
(二)动力性肠梗阻
1.麻痹性肠梗阻: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腹膜炎、腹部手术后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可采用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多数患者可在原发病治疗后逐渐恢复胃肠蠕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关注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可适当辅助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措施,但要谨慎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2.痉挛性肠梗阻:去除诱因后,痉挛多可缓解。如因肠道炎症引起的痉挛,可针对炎症进行相应治疗。对于儿童患者,痉挛性肠梗阻可能与饮食等因素有关,要注意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等。
三、其他治疗
(一)中医中药治疗
某些中药方剂可能对肠梗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通里攻下的中药等,但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肠梗阻多是通过调节肠道功能等发挥作用,但要注意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需谨慎使用。
(二)营养支持
在患者禁食期间,需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对于能够经口进食的患者,在肠道功能恢复后,可逐渐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营养支持时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营养支持的方式和剂量等,确保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肠梗阻的处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采取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病因治疗以及其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