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现肠梗阻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不同年龄宝宝肠梗阻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新生儿期多与先天消化道畸形有关,婴儿期常见肠套叠等,幼儿期可能与肠蛔虫团堵塞、肠粘连等有关,护理各期宝宝时需注意相应要点。
1.腹痛:
婴儿表现:婴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但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由于婴儿的肠管相对较细,肠梗阻时肠道蠕动增强以试图克服梗阻,这种强烈的蠕动会引起阵发性的腹痛。例如,肠套叠导致的肠梗阻,婴儿会突然出现剧烈哭闹,同时双腿屈曲,面色苍白,哭闹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反复发作。
幼儿表现:幼儿可能会用手捂住肚子,表现出烦躁不安。不同类型的肠梗阻腹痛特点有所差异,如机械性肠梗阻,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是因为梗阻以上部位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而麻痹性肠梗阻腹痛往往不剧烈,表现为持续性胀痛。
2.呕吐:
早期表现:肠梗阻发生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会强烈蠕动,进而引起呕吐。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例如,单纯性肠梗阻早期,呕吐物一般是未消化的奶或食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会发生变化。
后期表现:如果是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吐出物多为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如果是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这是因为肠内容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细菌发酵等作用变得浑浊,类似粪便。
3.腹胀:
程度差异:腹胀的程度与肠梗阻的类型和部位有关。一般来说,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而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较为显著。腹胀会逐渐加重,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型是由于扩张的肠管隆起所致,蠕动波则是肠管蠕动时的波浪状运动。例如,婴儿发生肠梗阻时,家长可能会发现婴儿的腹部明显膨隆。
观察要点:观察腹胀时要注意观察腹部的外观变化,同时可以触摸腹部了解其紧张度等情况。如果腹胀进行性加重,可能提示病情在恶化。
4.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完全性肠梗阻时,肠道完全被阻塞,患儿会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梗阻以下肠管内残留的气体和粪便可能会排出,不要误以为没有梗阻。所以不能仅根据有无排气排便来判断是否肠梗阻,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例如,有些患儿可能在梗阻早期仍有少量排气或排便,但随后就完全停止。
不完全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时,患儿仍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但腹胀、腹痛等症状依然存在,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有进展为完全性肠梗阻的可能。
不同年龄宝宝肠梗阻的特点及相关考虑
1.新生儿期:
特点:新生儿肠梗阻多与先天消化道畸形有关,如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等。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还会伴有呕吐物中含有胆汁、腹部膨隆明显等表现。由于新生儿不会说话,主要通过观察其一般状态、呕吐情况、腹胀情况等来判断。例如,先天性肠闭锁的患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胆汁样,腹部逐渐膨隆,不排胎便或仅有少量黏液样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较快。
2.婴儿期:
特点:婴儿期肠梗阻常见原因有肠套叠、肠扭转等。肠套叠在婴儿期较为多见,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还可能在腹部摸到腊肠样肿块。婴儿肠扭转时,腹痛剧烈,呕吐频繁,腹胀可能不对称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儿皮肤娇嫩,在护理腹胀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因呕吐、腹胀等导致皮肤受损。同时,要安抚婴儿情绪,减少因哭闹加重病情的可能。
3.幼儿期:
特点:幼儿期肠梗阻可能与肠蛔虫团堵塞、肠粘连等有关。患儿除了有一般肠梗阻症状外,蛔虫团堵塞引起的肠梗阻可能会有排出蛔虫的病史线索。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往往有腹部手术史等诱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和活动能力,要注意防止其因玩耍等导致腹部再次受伤,加重肠梗阻病情。同时,要与幼儿进行良好沟通,了解其不适的具体情况,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起幼儿过度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