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检查,病史采集要详细询问症状表现、既往史、年龄及生活方式等;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听诊,判断腹部情况及肠鸣音变化;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了解感染、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影像学检查包含X线、CT、超声,可判断梗阻类型、部位和病因;特殊人群检查需特殊考量,老年人要仔细检查并考虑基础疾病,儿童选无创或微创检查并安抚情绪,孕妇优先选超声检查,避免辐射检查。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腹痛的部位、性质(绞痛、胀痛等)、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呕吐的时间、次数、呕吐物的性质;是否有排气、排便停止的情况,以及持续的时长。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腹部手术史、外伤史、肠道疾病史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肠梗阻的发生风险。例如,腹部手术可能导致肠粘连,进而引发肠梗阻。同时,还需关注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等,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更易发生肠梗阻;长期卧床、运动量少的人群,肠道蠕动减慢,也会增加发病几率。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视诊观察患者腹部是否膨隆,有无肠型及蠕动波。触诊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若出现这些体征,可能提示肠梗阻伴有肠绞窄等严重情况。听诊时,注意肠鸣音的变化,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肠梗阻患者若出现肠绞窄、肠坏死等情况,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
2.血生化检查:检测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肠梗阻患者常伴有呕吐、禁食等情况,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失衡对治疗非常重要。此外,还可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营养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3.血气分析: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血气分析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呼吸功能状态,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是诊断肠梗阻常用的检查方法。典型表现为肠管扩张,肠腔内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呈阶梯状排列。通过观察气液平面的数量、分布及肠管扩张的程度,可初步判断肠梗阻的类型和部位。一般来说,小肠梗阻时,气液平面多在中腹部;结肠梗阻时,扩张的肠管位于腹部周边。
2.CT检查:CT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的形态、结构及梗阻的部位和原因。对于一些X线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发现肠道肿瘤、肠扭转、肠套叠等病因,还能判断是否存在肠壁增厚、肠壁血运障碍等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3.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肠套叠的部位、套入肠管的长度等信息。此外,超声检查还可观察肠道的蠕动情况、有无腹水等,对肠梗阻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也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超声检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应更加仔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避免漏诊。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尽量减少对患者身体的负担。
2.儿童: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肠梗阻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常见的有肠套叠等。在进行检查时,应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同时,要注意安抚儿童的情绪,避免因哭闹不配合而影响检查结果。对于需要使用镇静剂的儿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确保安全。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生理状态发生改变,腹部检查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在选择检查方法时,应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如超声检查。X线检查和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一般应避免使用,若病情需要,必须在严格评估利弊后,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