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评估监测包括一般状况和腹部体征观察;非手术治疗有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感染、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等;手术治疗需根据病情判断指征并选择合适方式,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重视病情变化及手术对生长发育影响,老年要监测基础疾病、谨慎非手术治疗、充分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护理
一、基础评估与监测
1.一般状况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了解患者有无发热、心率加快等感染或其他全身情况变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婴儿和儿童术后肠梗阻可能表现更不典型,需格外留意其精神状态、是否有哭闹不安等情况;老年患者则要关注基础疾病对肠梗阻的影响及自身耐受性。
2.腹部体征观察:查看腹部是否膨隆、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听诊肠鸣音情况,正常肠鸣音每分钟4-5次,肠梗阻时可能出现肠鸣音亢进(高调金属音)或减弱、消失等不同表现,通过腹部体征和肠鸣音变化初步判断肠梗阻的程度和类型。
二、非手术治疗
1.胃肠减压: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管径的胃管,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老年患者需考虑其食管等消化道的生理特点,操作时谨慎小心。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呕吐、胃肠减压等丢失体液情况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例如通过检测血钠、血钾、血氯及血气分析等指标来调整补液方案,儿童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精准监测和调整,防止出现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导致危及生命的情况。
3.防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可能存在的腹腔感染等情况,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有基础感染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老年合并糖尿病患者等,要更加严格地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选择敏感抗生素,且注意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
4.促进胃肠动力恢复:可采用一些方法促进胃肠动力恢复,如早期活动(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鼓励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对于术后早期患者,活动有助于胃肠蠕动恢复;还可应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等,但需谨慎评估患者情况,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早期活动等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的方式,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
三、手术治疗指征及相关考虑
1.手术指征判断:若患者经过一段时间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如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表现(腹痛加剧呈持续性剧烈疼痛、有腹膜刺激征、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休克表现等),或完全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等情况,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情况不同,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充分评估;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前要全面评估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2.手术方式选择:根据肠梗阻的病因、部位、性质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手术过程中要仔细操作,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精细操作以保护其生长发育相关的组织器官,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术后恢复能力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术后肠梗阻要高度重视,因为儿童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且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腹部症状体征及精神、饮食等情况,早期活动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进行,确保安全。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和操作方法。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术后肠梗阻往往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血糖波动对病情的影响,在补液等治疗时要兼顾血糖控制。非手术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评估各项治疗措施的耐受性,手术时要充分准备,术后要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术后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