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梗阻的原因包括先天性肠道畸形(如肠闭锁与肠狭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胎粪性肠梗阻、肠道内、外压迫性肠梗阻(如肠扭转、腹腔内粘连)、感染性肠梗阻,分别有各自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先天性肠道畸形
1.肠闭锁与肠狭窄
发生机制: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空化不全等原因导致,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肠闭锁是肠管的连续性被中断,肠狭窄则是肠腔变窄。例如,十二指肠闭锁多发生在胚胎第7-8周时,由于前肠再通障碍所致,可分为膜式闭锁和盲端闭锁等类型;回肠、结肠闭锁也有相应的胚胎发育异常机制。
影响因素:与胚胎发育时期的母体环境等因素有关,若母体在孕期受到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如感染等,可能增加胎儿发生肠闭锁与肠狭窄的风险。
2.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发生机制:胚胎期肠旋转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肠管位置发生变异,肠系膜附着不全,容易引起肠梗阻。正常情况下,胚胎第6-10周时肠管有生理的旋转过程,而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时,肠管的旋转中止于某一阶段,使十二指肠被压迫,或肠管发生扭转等,从而引发肠梗阻。
影响因素: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关联,同时母体孕期的健康状况也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3.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发生机制:胚胎发育到第7-12周时,泄殖腔分隔发生障碍,导致肛门直肠发育异常,可表现为肛门闭锁、直肠阴道瘘等多种畸形,进而引起肠梗阻。例如,肛门闭锁时,粪便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肠道梗阻;直肠阴道瘘时,虽然有肛门,但由于瘘管的存在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排空,引发肠梗阻。
影响因素:母体孕期接触某些致畸物质,如药物、化学毒物等,可能增加胎儿发生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风险,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二、胎粪性肠梗阻
1.发生机制
主要是由于胎儿肠道内缺乏正常的消化酶或肠道动力异常等原因,导致胎粪黏稠,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引起肠梗阻。例如,囊性纤维性变患儿,由于编码跨膜传导调节因子的基因缺陷,导致肠道分泌的黏液异常黏稠,易引起胎粪性肠梗阻。
影响因素:与胎儿自身的基因等因素密切相关,囊性纤维性变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的基因缺陷导致了肠道黏液分泌异常,进而引发胎粪性肠梗阻。母体孕期的营养状况等也可能对胎儿肠道的发育产生一定影响,但主要还是由胎儿自身的遗传因素起关键作用。
三、肠道内、外压迫性肠梗阻
1.肠扭转
发生机制:新生儿肠道活动度较大,肠系膜较长时,容易发生肠扭转,导致肠道梗阻。例如,小肠扭转可能是由于肠系膜过长且附着点固定不良,在体位突然改变等情况下发生扭转,使肠腔受压,内容物通过障碍。
影响因素:新生儿自身肠道的解剖特点是重要因素,肠系膜过长、附着点固定不良等情况在部分新生儿中存在,另外,新生儿不恰当的体位变动等也可能诱发肠扭转。
2.腹腔内粘连
发生机制:新生儿时期腹腔内粘连多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出生后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引起,粘连可导致肠管受牵拉、扭曲,进而引起肠梗阻。例如,出生时的腹腔内操作,如手术等,可能导致腹腔内粘连形成;或者新生儿期发生过腹腔内感染,也可能引发粘连导致肠梗阻。
影响因素:与新生儿出生后的腹腔内情况有关,如是否有腹腔内操作史、是否发生过腹腔内感染等。如果新生儿出生后有腹腔内手术史,那么发生腹腔内粘连导致肠梗阻的风险相对增加;新生儿期发生腹腔内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引发粘连性肠梗阻。
四、感染性肠梗阻
1.发生机制
新生儿时期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肠麻痹可导致肠梗阻。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细菌及其毒素可影响肠道的神经功能,使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另外,肠道内的感染,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也可引起肠道炎症、水肿,导致肠腔狭窄,引起机械性肠梗阻。
影响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如果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不当,接触到感染源,如被污染的环境、物品等,容易发生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进而可能引发感染性肠梗阻。同时,新生儿自身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也增加了肠道内感染导致肠梗阻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