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是儿科常见急腹症,表现因类型、部位、程度等而异,有症状(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体征(腹部视、触、叩、听诊表现)及不同年龄特点(新生儿多为先天畸形,婴儿期常见肠套叠等,幼儿及儿童期多为肠粘连等),病情变化快,需及时就医及护理。
一、症状表现
1.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这是由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患儿可表现为哭闹不安,腹痛发作时可看到腹部有肠型和蠕动波,疼痛时患儿面色潮红、翻滚、拒食等。例如,肠套叠时,婴儿会突发剧烈的阵发性哭闹,伴有屈膝缩腹等表现。
麻痹性肠梗阻:腹痛往往不剧烈,呈持续性胀痛,腹胀较为明显。患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腹痛程度相对机械性肠梗阻较轻,但腹胀会逐渐加重。
2.呕吐
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梗阻部位在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时,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如黄色胆汁等。例如,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的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奶汁、胆汁样液体。
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吐出带有粪臭味的肠内容物。这是因为低位肠梗阻时,肠内容物经过细菌发酵等过程产生臭味。如回肠梗阻时,呕吐物可呈粪样。
3.腹胀
腹胀程度与梗阻的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仅上腹部稍膨隆;低位肠梗阻则全腹膨胀明显。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高度膨胀,呈蛙腹状。例如,先天性巨结肠引起的肠梗阻,患儿会出现进行性腹胀加重,腹部膨隆如鼓。
4.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时,患儿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管内仍残留的气体和粪便,可能会有少量排气排便,不要误以为是不完全性肠梗阻而延误诊断。例如,肠扭转的患儿,早期可能有少量排气,但随后很快就停止排气排便。
二、体征表现
1.腹部体征
视诊: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型是由于肠管扩张而呈现出的局部隆起,蠕动波则是肠管蠕动时的波浪状运动。例如,在蛔虫性肠梗阻时,可看到腹部有肠型出现。
触诊:单纯性肠梗阻早期,腹部柔软,可有轻度压痛,但无肌紧张;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如压痛明显、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例如,肠绞窄时,患儿腹部触痛明显,拒绝按压。
叩诊:腹胀明显时,叩诊呈鼓音;有腹腔积液时,可呈浊音。
听诊: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可听到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例如,机械性肠梗阻发作时,能听到频繁的高亢肠鸣音,类似气过水声。
三、不同年龄小儿肠梗阻表现特点
1.新生儿期
新生儿肠梗阻多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引起,如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先天性肛门闭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胆汁或粪便样物,同时伴有腹胀、不排便等症状。例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生后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腹部逐渐膨隆。
2.婴儿期
婴儿期肠梗阻常见原因有肠套叠、肠蛔虫症等。肠套叠多见于4-10个月婴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阵发性腹痛,患儿哭闹不安,伴有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食物,随后可排出果酱样血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肠蛔虫症引起的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患儿有阵发性腹痛,呕吐物中可发现蛔虫,腹部可摸到条索状团块,按压时团块可变形。
3.幼儿及儿童期
幼儿及儿童期肠梗阻原因多为肠粘连、肠扭转、嵌顿疝等。肠粘连多有腹部手术史或腹腔感染史,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相对婴儿期可能较缓和,但也需引起重视。肠扭转时,患儿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伴有频繁呕吐,腹胀明显,病情发展较快,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嵌顿疝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可在腹股沟或阴囊处发现肿物,质地较硬,伴有腹痛、呕吐等表现。
小儿肠梗阻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发现患儿有上述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护理小儿肠梗阻患儿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等情况发生,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