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是胃部全层组织破坏致胃内容物漏入腹腔的严重急腹症,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外伤、肿瘤、医源性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休克表现及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等;诊断靠立位腹X线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腹CT及腹腔穿刺;治疗分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和手术(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不同人群有特点,老年人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儿童病情变化迅速,女性按一般流程,有基础疾病者需兼顾基础病治疗
一、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这是最常见的病因。长期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袭作用,使得溃疡不断加深,最终穿透胃壁导致穿孔。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因胃穿孔就诊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有长期消化性溃疡病史,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发生率相对高于胃溃疡穿孔。
2.外伤:腹部受到严重的撞击等外伤情况,可能直接导致胃壁破裂穿孔。比如车祸导致的腹部外伤可能引发胃穿孔。
3.肿瘤:胃部的肿瘤组织生长过快,内部发生坏死、溃烂,也可能导致胃穿孔。如胃癌患者,肿瘤不断侵袭胃壁,有出现穿孔的风险。
4.医源性因素:在一些医疗操作过程中,如胃镜检查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胃穿孔;另外,腹部手术中也可能因意外情况造成胃穿孔。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剧烈腹痛:突发的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且很快蔓延至全腹部。这种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例如,患者可能会突然感觉上腹部有强烈的刺痛,然后疼痛迅速扩散到整个腹部。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休克表现:如果穿孔面积大,胃内大量内容物进入腹腔,可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尤其是在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中,休克症状可能出现得比较早且严重。
2.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典型的腹膜刺激征,全腹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即按压腹部后突然松开时疼痛加剧)和腹肌紧张,像木板一样硬。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腹腔内炎症刺激,肠道蠕动受到抑制,肠鸣音会减弱甚至消失。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约80%的患者可在膈下见到游离气体,这是胃穿孔的重要影像学表现。例如,在X线片上可以清晰看到膈肌下方有新月形的游离气体影。
腹部CT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胃穿孔或者需要鉴别其他疾病的情况,腹部CT有助于明确诊断,还可以了解腹腔内积液等情况。
2.腹腔穿刺:如果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浑浊的液体,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胃穿孔。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症状较轻、穿孔小、腹膜炎局限的患者。需要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胃内容物继续漏出;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应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腹腔内感染;还要进行补液等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2.手术治疗
穿孔修补术:对于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长时间复杂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穿孔修补术,暂时修补穿孔部位。
胃大部切除术:如果患者一般情况较好,且是由胃溃疡等病变导致的穿孔,可考虑行胃大部切除术,既解决穿孔问题,又可处理原发病变。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胃穿孔可能症状不典型,腹痛可能不剧烈,腹膜刺激征也可能不明显,但病情往往进展较快,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对于老年人出现上腹部不适等情况,要高度警惕胃穿孔,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
2.儿童:儿童胃穿孔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迅速。可能是由于外伤、先天性胃部病变等原因引起。在护理和治疗上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及时手术等,但要注意手术的创伤和术后恢复等问题。
3.女性:在诊断和治疗胃穿孔时,要考虑女性的特殊情况,如是否在经期等,但这对胃穿孔本身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不大,主要还是按照胃穿孔的一般诊疗流程进行。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本身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胃穿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血糖、维持心脏功能等,以保障整体治疗的安全和有效。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因应激等情况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影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