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指梗死面积超同侧半球1/3以上,病因有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发病早期可初步判断,头颅MRI更敏感;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溶栓、神经保护、降颅压、外科治疗;预后差,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与梗死面积、治疗及时等有关,年轻患者相对有恢复潜力,老年患者预后更差。
一、定义
大面积脑梗死是指因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导致相应的脑组织发生严重缺血性坏死,通常累及大脑半球的大部分区域。一般来说,梗死面积超过同侧半球的1/3以上可视为大面积脑梗死。
二、病因
1.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当血管完全闭塞时就会引发大面积脑梗死。例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逐渐堵塞血管。
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堵塞脑动脉导致大面积脑梗死。老年人心房颤动发生率相对较高,是心源性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
小血管病变:虽主要引起腔隙性脑梗死,但严重的小血管病变也可能导致大面积的脑梗死区域,如烟雾病患者,其颅内动脉逐渐狭窄或闭塞,可引发大面积脑梗死,该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发病。
2.血流动力学异常:当患者存在严重的低血压,如急性心肌梗死、大量失血等情况导致心输出量骤减,或严重的脑动脉狭窄基础上出现血压大幅下降,都可能使脑灌注不足,引发大面积脑梗死。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更容易在低血压时发生大面积脑梗死。
三、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大面积脑梗死导致大脑广泛的脑组织受损,影响了大脑的觉醒功能。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基础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意识障碍可能更为常见且程度较重。
2.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是由于梗死区域脑组织水肿,体积增大,导致颅内压力升高。儿童患大面积脑梗死时,由于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也需密切关注。
3.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综合征,还可能有言语障碍、共济失调等。不同大脑半球受累表现不同,如左侧大脑半球梗死常出现言语功能障碍,右侧大脑半球梗死易出现空间定向障碍等。
四、影像学表现
1.头颅CT:发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轻度减低,随着病情进展,24-48小时后可清晰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能初步判断梗死的部位、范围等。对于儿童大面积脑梗死,头颅CT也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但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2.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脑梗死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更早发现超急性期脑梗死,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如监测血压、呼吸、体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机械通气等。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早期放置鼻胃管,保证营养供给。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衰退,在一般治疗中更需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溶栓治疗:若符合溶栓适应证,可考虑溶栓治疗,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溶栓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一些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4.降颅压治疗: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但需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较弱,更要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
5.外科治疗:如去骨瓣减压术等,适用于大面积脑梗死导致严重颅内压增高、有脑疝形成趋势的患者。
六、预后
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通常较差,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预后与梗死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可能有一定的恢复潜力,但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预后更差,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的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