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需从分类诊断、非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与术式、特殊人群注意、术后管理、生活方式与长期管理多方面处理:分类包括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诊断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非手术治疗含胃肠减压、液体复苏与电解质纠正、抗生素使用、促进肠动力药物;手术指征有完全性、绞窄性、肿瘤性梗阻及保守治疗无效者,术式依病因及肠管状态选;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手术风险高,儿童患者手术尽量保留肠管,孕妇患者优先选局部或硬膜外麻醉;术后管理需早期活动、营养支持、并发症监测;生活方式与长期管理包括饮食调整、定期随访、心理支持。
一、肠梗阻的分类与诊断依据
肠梗阻根据病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如肿瘤、粘连、疝气)、动力性肠梗阻(如术后麻痹、电解质紊乱)及血运性肠梗阻(如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典型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部X线可见液气平面,CT可明确梗阻部位及原因(如肠壁增厚提示肿瘤,肠管扩张伴“咖啡豆征”提示肠套叠)。
二、非手术治疗方法
1.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持续负压吸引,减少胃肠道积气积液,缓解腹胀及肠壁水肿。适用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尤其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需定期检查胃管位置,避免堵塞或移位。
2.液体复苏与电解质纠正
肠梗阻患者常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需根据血生化结果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及电解质溶液。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肺水肿。
3.抗生素使用
合并感染(如肠壁坏死、腹膜炎)时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三代头孢(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覆盖需氧菌及厌氧菌。无感染证据者无需预防性使用,以减少耐药风险。
4.促进肠动力药物
仅适用于动力性肠梗阻(如术后麻痹),可选用新斯的明(需排除机械性梗阻)或红霉素(促进胃动素释放)。机械性肠梗阻禁用,以免加重肠管扩张。
三、手术治疗指征与术式选择
1.手术指征
包括完全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如肠管血运障碍)、肿瘤性梗阻及保守治疗48~72小时无效者。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需更积极手术,以降低肠坏死风险。
2.术式选择
根据病因及肠管状态决定:粘连松解术适用于术后粘连性梗阻;肠切除吻合术用于肿瘤或坏死肠段;肠造瘘术用于严重污染或患者一般情况差时的临时过渡。腹腔镜手术创伤小,但绞窄性肠梗阻需开腹以充分探查。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风险高。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优化血糖及血压控制。术后加强呼吸管理(如雾化吸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如低分子肝素)。
2.儿童患者
以先天性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肠闭锁)或感染(如蛔虫性梗阻)多见。手术需尽量保留肠管长度,避免短肠综合征。术后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主,促进肠黏膜修复。
3.孕妇患者
妊娠中期肠梗阻风险增加(如子宫压迫导致肠扭转)。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优先选择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减少胎儿暴露于全身麻醉药物。术后加强胎动监测。
五、术后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1.早期活动
术后24小时鼓励床上翻身,48小时后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减少肠粘连。老年患者需家属协助,避免跌倒。
2.营养支持
肠功能恢复前(以肛门排气为标志)给予肠外营养(如氨基酸、脂肪乳),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如低脂、低渣饮食)。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避免高渗性昏迷。
3.并发症监测
术后需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如压痛、反跳痛)及引流液性质(如血性、粪性)。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引流液增多时,需警惕吻合口瘘或腹腔感染,及时行CT检查。
六、生活方式与长期管理
1.饮食调整
机械性肠梗阻康复后需避免高纤维食物(如坚果、芹菜)及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减少肠道刺激。动力性肠梗阻患者可少量多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2.定期随访
肿瘤性梗阻患者术后需每3~6个月复查腹部CT或肠镜,监测复发。粘连性梗阻患者若反复发作,可考虑腹腔镜粘连松解术。
3.心理支持
慢性或复发性肠梗阻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需心理科会诊,必要时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家属参与护理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