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机械性肠梗阻包括肠腔堵塞(粪便干结、寄生虫团块、异物)和肠管受压(粘连带压迫、肠扭转、肠套叠、腹腔内肿瘤压迫);动力性肠梗阻包含麻痹性肠梗阻(腹部手术术后、腹腔炎症、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病变)和痉挛性肠梗阻(肠道炎症刺激、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运性肠梗阻有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脏疾病、动脉硬化)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
一、机械性肠梗阻
(一)肠腔堵塞
1.粪便干结:多见于老年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饮水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干结,可导致肠腔堵塞引发肠梗阻。例如,有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中因粪便干结导致肠梗阻的比例相对较高,主要与老年人肠道生理功能衰退相关。
2.寄生虫团块:常见于儿童,如蛔虫聚集形成团块阻塞肠道。儿童卫生习惯较差时易感染蛔虫,大量蛔虫在肠道内缠结可引起肠梗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地区,儿童蛔虫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3.异物:误吞或有意吞入的异物在肠道内滞留,可造成肠腔堵塞。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例如儿童可能误吞小玩具等异物,成人可能因误吞较大物品等情况导致肠梗阻。
(二)肠管受压
1.粘连带压迫:腹部手术、炎症等可导致肠粘连,形成粘连带压迫肠管。腹部手术史患者是高发人群,如阑尾切除术后、剖宫产术后等,腹腔内的粘连情况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当粘连带对肠管产生压迫时可引发肠梗阻。
2.肠扭转:多发生于小肠,也可见于乙状结肠。常见诱因有饱食后剧烈运动等,青壮年人群中因剧烈运动后发生肠扭转导致肠梗阻的情况时有报道;老年人肠道相对松弛,也可能因体位突然改变等诱发乙状结肠扭转。
3.肠套叠:儿童多见,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与肠管发育不完善、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可出现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的情况,导致肠梗阻。
4.腹腔内肿瘤压迫: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压迫周围肠管引起肠梗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例如肠道恶性肿瘤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肿瘤逐渐增大压迫肠管导致肠梗阻。
二、动力性肠梗阻
(一)麻痹性肠梗阻
1.腹部手术术后:腹部手术过程中对肠道的刺激、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任何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都有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可能,尤其是大型复杂腹部手术患者风险相对更高。
2.腹腔炎症:如急性腹膜炎,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道蠕动功能抑制,引发麻痹性肠梗阻。严重的腹腔感染患者,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概率较大。
3.电解质紊乱:常见于低钾血症等,血钾水平降低可影响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例如长期禁食、呕吐、腹泻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肠梗阻。
4.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影响自主神经对肠道的调节,导致肠道动力不足,引起麻痹性肠梗阻。老年人群中神经系统病变相对多见,更易发生此类肠梗阻。
(二)痉挛性肠梗阻
1.肠道炎症刺激:如急性肠炎等,肠道受到炎症因子刺激,可出现肠道痉挛,导致肠梗阻。儿童急性肠炎时可能因肠道痉挛引发肠梗阻,而成人在肠道炎症较重时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2.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肠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肠道痉挛性收缩,导致肠梗阻。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血运性肠梗阻
(一)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1.心脏疾病:患有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栓塞肠系膜动脉。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心脏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肠系膜动脉栓塞的风险增加。
2.动脉硬化: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可导致肠系膜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影响肠道血运,引发肠梗阻。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相应的血运性肠梗阻风险也增加。
(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1.血液高凝状态: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尤其是有其他高危因素(如肥胖等)时,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的风险升高;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本身存在血液高凝倾向,更易出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