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需合理饮食(多蔬果、限红肉加工肉)、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不同年龄段调整方式);避免致癌因素暴露要远离烟草(吸烟及二手烟增癌风险)、减少酒精摄入(控量防相关癌);定期癌症筛查要依不同年龄段及人群有建议(女、男、一般人群各有筛查项,有家族病史人群依遗传咨询调整);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可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助免疫平衡降癌风险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例如大量研究表明,每日摄入400g-800g的蔬菜水果可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等)含有吲哚类化合物等具有潜在抗癌作用的成分;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能帮助机体抵御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减少癌症发生几率。同时,要限制红肉(如牛肉、猪肉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有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食用加工肉类会增加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
2.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例如,规律运动能调节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的活性,增强其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同时,运动还能改善身体的激素水平,降低一些与癌症发生相关激素的异常水平,如雌激素等,从而降低相关癌症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可有所调整,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老年人则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
二、避免致癌因素暴露
1.远离烟草:吸烟是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肺癌、膀胱癌、胃癌等。烟草中含有尼古丁、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质,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不仅是主动吸烟,被动吸烟(二手烟)同样会增加癌症发生风险,尤其是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影响更大。儿童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会影响呼吸系统发育,增加日后患呼吸道肿瘤等疾病的风险;孕妇被动吸烟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胎儿出生后患癌症的潜在风险。所以要坚决远离烟草,倡导无烟环境。
2.减少酒精摄入:过量饮酒与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相关。酒精进入人体后会代谢为乙醛等致癌物质,乙醛可损伤DNA,导致细胞变异,增加癌症发生几率。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g,女性不应超过15g,这里的酒精摄入量是指纯酒精的量,例如一杯250ml的啤酒约含酒精5g,一杯100ml的红酒约含酒精12g等,应尽量减少饮酒量,避免过度饮酒。
三、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1.不同年龄段及人群的筛查建议:
女性: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宫颈细胞学检查(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一般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4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乳腺钼靶或乳腺超声检查,筛查乳腺癌;50岁以上女性应进行结肠镜检查筛查结直肠癌等。
男性:50岁以上男性应进行结肠镜检查筛查结直肠癌,同时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男性,50岁起可每年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筛查前列腺癌。
一般人群: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肺癌的低剂量螺旋CT筛查,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吸烟量>20包年,包年=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
2.特殊人群筛查注意事项: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如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人群,患乳腺癌、卵巢癌等的风险较高,应根据遗传咨询结果提前筛查时间并增加筛查频率,可能需要从更年轻的年龄开始进行针对性筛查,并且选择更适合的筛查手段,如对于BRCA基因突变女性,可能需要更频繁的乳腺MRI检查等。
四、维持良好心理状态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当人体处于不良心理状态时,免疫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如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所以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如通过冥想、瑜伽、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降低癌症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调节心理状态的方式可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老年人可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保持良好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