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因脑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致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临床综合征,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再灌注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康复治疗及二级预防等,需综合患者具体病情、发病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充分考虑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一、脑梗死的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主要是各种原因使脑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者发病风险更高。
二、脑梗死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合适的血压水平,因为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能影响脑梗死的预后。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误吸,可早期给予鼻饲等营养支持。
调控血糖: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的损伤,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控制在7.8~10mmol/L左右,但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糖调控需更加谨慎,防止低血糖对神经系统造成额外损伤。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出入量等情况,及时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因为水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脑内环境稳定,不利于脑梗死的恢复。
(二)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药物,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但溶栓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禁忌证,需严格筛选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等有差异,要充分评估。
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发病6~24小时内可考虑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等治疗,通过导管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入血栓部位或机械取出血栓,使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这对发病时间窗等要求更严格,不同年龄患者实施该治疗的风险和获益需综合评估。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一些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等,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等机制,保护神经元,改善预后。但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四)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治疗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方法和强度;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康复过程中的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五)二级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控制在<130/80mmHg,但要注意降压速度不宜过快;对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控制血糖;对于高脂血症患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等调节血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目标值以下,如无高危因素,LDL-C应控制在<3.4mmol/L,如有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因素,需控制在<2.6mmol/L,更严格者可控制在<1.8mmol/L,但要关注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安全性,比如儿童使用他汀类药物需谨慎评估。
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等,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需权衡利弊,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出血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抗凝治疗:对于心源性栓塞等特定类型的脑梗死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等,但抗凝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剂量和监测要求有所不同。
总之,脑梗死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发病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