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性肠梗阻是因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的肠梗阻,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肠梗阻,前者多由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等引起,后者少见与肠道功能紊乱等有关,有相应症状、体征,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胃肠减压、纠正紊乱等)和手术(非手术无效等时考虑),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分类及病因
1.麻痹性肠梗阻
病因:多发生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后、腹膜后血肿或感染等情况。例如,腹部手术时肠管受到刺激,术后早期可能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这是因为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等因素影响了肠道的神经调节和肌肉运动功能。其病理生理机制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运动功能紊乱,肠管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人群差异: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腹部手术或感染后更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对于儿童,腹部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引发。
2.痉挛性肠梗阻
病因:较为少见,可因肠道功能紊乱或慢性铅中毒等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时,如情绪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肠壁肌肉痉挛,使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慢性铅中毒时,铅可作用于肠道神经,引起肠壁痉挛。
人群差异: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儿童若接触铅污染环境等可能引发痉挛性肠梗阻,需注意其生活环境中铅的接触情况。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麻痹性肠梗阻时,腹痛多为持续性胀痛,程度较轻;痉挛性肠梗阻时,腹痛为阵发性绞痛,疼痛较为剧烈。例如,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可能感觉整个腹部胀满不适,而痉挛性肠梗阻患者会有腹部阵发性的剧烈疼痛,可伴有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麻痹性)或亢进(痉挛性早期)。
呕吐:早期即可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肠液等。麻痹性肠梗阻呕吐呈溢出性;痉挛性肠梗阻呕吐也为阵发性。
腹胀:全腹膨胀,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较为均匀,痉挛性肠梗阻腹胀程度因痉挛情况而异。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早期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
2.体征
腹部查体可见腹胀,麻痹性肠梗阻时腹部膨隆均匀,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痉挛性肠梗阻时腹部可能有局部隆起,听诊肠鸣音亢进。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麻痹性肠梗阻时可见大小肠普遍胀气,立位X线平片可见多个液气平面;痉挛性肠梗阻X线检查可能无特异性表现,但可排除其他机械性肠梗阻情况。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腹腔内情况,排除腹腔内其他病变导致的肠梗阻,如腹腔内肿瘤等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与之相鉴别。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血生化检查可了解电解质紊乱情况,动力性肠梗阻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失衡,如低钾等。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失水程度、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例如,根据血生化结果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纠正酸中毒等。
防治感染: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可能存在的腹腔感染等情况。
促进胃肠动力恢复:对于麻痹性肠梗阻,可采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方法,如使用新斯的明等药物(需谨慎,注意禁忌证等),但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早期活动等促进胃肠蠕动恢复。
2.手术治疗:一般动力性肠梗阻先采用非手术治疗,若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考虑有绞窄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指征,根据具体病情判断。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动力性肠梗阻需特别注意,因为儿童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对水电解质紊乱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变化,补液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生理需要量和丢失量进行,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同时,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要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的腹部按摩等促进胃肠蠕动。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动力性肠梗阻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要注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老年患者胃肠动力恢复相对较慢,非手术治疗时间可能需要更长,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