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梗阻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防治感染、观察病情)和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等情况,方式依病因等选),特殊人群(宝宝)需在喂养、日常护理、病情监测等方面注意,如治疗期严格禁食、恢复后逐步过渡饮食,密切观察状态、保暖、限制活动,定期复查及时就医。
一、宝宝肠梗阻的症状
1.腹痛
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腹痛,但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如果是机械性肠梗阻,腹痛通常比较剧烈,呈阵发性发作,宝宝会有间歇性的哭闹,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这是因为肠道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婴幼儿肠管相对较薄,肠型和蠕动波可能更容易观察到。
腹痛的程度和发作频率会随着病情发展而变化,当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能发展为持续性腹痛,提示可能出现肠绞窄等严重情况。
2.呕吐
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频率和内容物会发生变化。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宝宝由于胃肠功能和解剖结构特点,呕吐表现可能较为明显,且容易导致脱水等并发症。
3.腹胀
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较为显著。可以看到宝宝的腹部膨隆,触摸时感觉较硬。这是因为肠道内气体和液体积聚,梗阻部位以下的肠管不能正常排气排便,导致气体和内容物在肠道内积聚。
4.停止排气排便
这是肠梗阻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时,肠道内仍可有少量气体和粪便排出,不能因此而排除肠梗阻。随着病情发展,宝宝会逐渐停止排气排便。这是由于肠道梗阻后,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下方的气体和粪便无法排出体外。
二、宝宝肠梗阻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放置胃管,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宝宝来说,要选择合适口径的胃管,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宝宝的消化道黏膜。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宝宝的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情况和酸碱平衡状态,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例如,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补充钠、钾、氯等电解质,纠正酸中毒等。由于宝宝的生理特点,其体液调节能力较弱,需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并精确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
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因为肠道梗阻后,肠道内细菌繁殖,容易引起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选择对宝宝敏感的抗生素,考虑到宝宝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宝宝的腹痛、呕吐、腹胀、排便等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如果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当宝宝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如肠管缺血坏死、肠管有血运障碍等表现)、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以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对于先天性肠闭锁、肠旋转不良等引起的肠梗阻,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根据肠梗阻的病因、部位和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等。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性。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宝宝身体的创伤,注意保护宝宝的肠道功能和其他脏器。
三、特殊人群(宝宝)在肠梗阻相关情况的温馨提示
1.喂养方面
在肠梗阻治疗期间,宝宝需要严格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医生允许进食后,应从少量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例如,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观察无异常后再给予稀释的母乳或配方奶,且要注意喂养的温度和速度,避免再次刺激肠道引起不适。因为宝宝此时肠道功能脆弱,不恰当的喂养可能会加重病情。
2.日常护理方面
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腹部情况等。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在呕吐后要及时清理口腔和皮肤,防止发生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宝宝的保暖,避免因受凉导致病情加重。宝宝的活动要适当限制,避免剧烈哭闹和大幅度的身体活动,防止肠管再次发生扭转等情况。
3.病情监测方面
家长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宝宝进行复查,监测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如果发现宝宝出现异常表现,如再次出现呕吐、腹胀、发热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宝宝年龄小,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的密切观察和及时就医对于宝宝的康复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