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面积及侧支循环等而异,有一般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运动、感觉、语言、视觉障碍,不同血管闭塞有相关表现,老年、儿童、女性患者表现有各自特点。
一、一般症状
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等严重病变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脑部重要结构受损,影响了维持意识清醒的神经结构和功能。例如,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受损时,会严重影响意识状态。
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升高或脑组织缺血缺氧刺激痛觉感受器有关。一般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在病情较重时较为明显。
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是常见表现,患者病变对侧肢体出现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这是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传导受到影响。例如,梗死灶位于大脑皮质运动区或其传导路径上,会引起相应对侧肢体的运动障碍。
肌张力改变:急性期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可降低,表现为肌肉松软,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如呈痉挛状态等。
感觉功能障碍
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变对侧身体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甚至完全丧失。这是因为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导致对侧身体的感觉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皮质。
感觉过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病变对侧身体的感觉过敏现象,即对一般强度的刺激产生强烈的感觉反应。
语言功能障碍
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可说出个别单字,言语不连贯。常见于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额叶Broca区梗死。
感觉性失语:患者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杂乱无章,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和自己话语的含义。多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梗死引起。
命名性失语:患者能说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正确说出物品的名称。常因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梗死所致。
视觉障碍
偏盲:病变累及视辐射等结构时,可出现对侧视野偏盲。例如,梗死灶在枕叶距状裂附近,可导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复视:少数患者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导致的复视,这是由于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或神经受损,引起眼球运动不协调所致。
三、不同血管闭塞相关表现
颈内动脉闭塞:如果侧支循环良好,可无明显症状;若侧支循环不良,可出现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综合征),以及优势半球受累时的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可出现体象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闭塞:主干闭塞时可出现三偏综合征,即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受累时出现完全性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出现体象障碍等。皮层支闭塞时,不同的皮层支供应区域梗死会有相应的局部症状,如中央前回下部梗死可出现对侧面舌瘫及上肢单瘫;中央后回梗死可出现对侧肢体感觉障碍等。
大脑前动脉闭塞: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感觉障碍较轻,伴有小便失禁等,这是因为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部分结构,影响了排尿中枢等功能区域;皮层支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下肢的运动及感觉障碍等。
大脑后动脉闭塞: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丘脑综合征表现较为突出,如病变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还可出现记忆障碍等,因为大脑后动脉供应枕叶、颞叶底部及丘脑等结构。
椎-基底动脉闭塞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病灶侧面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病灶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受损);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受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以及对侧偏盲或皮质盲等,是由于基底动脉尖端分出的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影响了中脑、丘脑、小脑及枕叶等部位所致。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急性脑梗死发生时临床表现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且恢复相对较慢。儿童急性脑梗死较为罕见,多与先天血管异常、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临床表现除了常见的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障碍外,可能还会伴有发育迟缓等特殊表现,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部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病变对其影响具有特殊性。女性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如围绝经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基本遵循上述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