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有可能致肢体瘫痪,其发生机制与运动调控区域受损、神经功能缺损有关,受脑卒中部位、范围、患者年龄及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瘫痪,可通过肌力检查评估,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后要尽快就医并尽早康复治疗。
一、发生机制
1.运动调控区域受损
大脑皮层运动区是控制肢体运动的重要部位,缺血性脑卒中若发生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传导通路附近,例如供应运动皮层的血管发生闭塞,会使得运动信号的传导受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为例,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区域,包括运动皮层等重要功能区,当该动脉闭塞时,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对肢体运动的调控,从而容易引发肢体瘫痪。
2.神经功能缺损
缺血性脑卒中会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进而引起神经功能缺损。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其支配的肌肉无法正常接收神经信号来进行协调运动,就会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等表现。例如,锥体束受损时,会影响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导致肢体出现痉挛性瘫痪等情况。
二、肢体瘫痪的相关因素
1.脑卒中的部位和范围
部位:如果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基底节区等关键部位,由于该区域与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密切相关,更容易导致肢体瘫痪。基底节区包含了大量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纤维束,一旦受损,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
范围:病变范围越大,对运动功能区域的破坏越严重,肢体瘫痪发生的概率越高且程度可能越重。例如,较大面积的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往往会导致更广泛的运动功能区域受损,引起较严重的肢体瘫痪。
2.患者的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
年龄:老年患者由于本身血管弹性差、血管储备功能下降等因素,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肢体瘫痪且恢复相对困难。而年轻患者虽然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病变严重,也可能出现较明显的肢体瘫痪情况。
基础健康状况: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高,且在发生脑卒中后,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会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修复,进而影响肢体瘫痪的发生和恢复。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微血管病变,会加重脑部缺血区域的损伤,导致肢体瘫痪程度加重。
三、肢体瘫痪的表现及评估
1.表现
肢体瘫痪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如单瘫(仅一个肢体出现瘫痪)、偏瘫(一侧肢体出现瘫痪)、截瘫(双下肢出现瘫痪)等。瘫痪的肢体可能出现肌肉力量下降,不能完成正常的运动动作,如无法抬起肢体、无法行走等。同时,还可能伴有肌肉张力异常,如痉挛性瘫痪时肌肉张力增高,迟缓性瘫痪时肌肉张力降低等情况。
2.评估
临床上通常会通过肌力检查来评估肢体瘫痪的程度,采用0-5级的肌力分级法,0级表示完全瘫痪,5级表示肌力正常。例如,1级肌力是指肌肉可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肌力是指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3级肌力是指肢体能抬起,但不能对抗阻力等。通过详细的肌力评估等检查手段,可以明确肢体瘫痪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评估提供依据。
四、预防及应对措施
1.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时,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使血糖稳定在合适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合适范围,对于高危患者可控制在1.8mmol/L以下等。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卒中风险,过量饮酒也不利于血压、血脂等的控制。
2.脑卒中发生后应对
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应尽快就医,及时进行溶栓、取栓等规范治疗,以尽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从而降低肢体瘫痪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作业治疗(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等,通过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肢体瘫痪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根据其身体状况逐步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糖尿病患者在康复期间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防止因康复训练导致血糖波动影响康复效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