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梗阻指各种原因致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发十二指肠扩张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病因分先天性(如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等)和后天性(如肿瘤、炎症、肠粘连等)。症状有呕吐、腹痛、腹胀等。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CT)及内镜检查。治疗包括非手术(适用于病情轻、病程短者)和手术治疗(用于先天性畸形、肿瘤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老年人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方案,孕妇治疗要兼顾母婴安全。预防方面,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应早期活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有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家族史者要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一、十二指肠梗阻的定义
十二指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导致十二指肠扩张、肠腔内压力升高及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二、病因
1.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狭窄、环状胰腺、肠旋转不良等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十二指肠梗阻。这类病因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道发育异常所致。
2.后天性因素
肿瘤:十二指肠本身的肿瘤,如腺癌、平滑肌瘤等,或邻近器官的肿瘤,如胰腺癌、胆管癌等侵犯十二指肠,可压迫或阻塞肠腔,引起梗阻。
炎症:十二指肠溃疡、克罗恩病等炎症性疾病,可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瘢痕形成,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
肠粘连:腹部手术、腹腔感染等原因可引起肠粘连,导致十二指肠扭曲、成角,引起梗阻。
其他:如异物、胆石、寄生虫等也可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但相对较少见。
三、症状
1.呕吐:是十二指肠梗阻最突出的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呕吐频繁且量大。在婴幼儿中,频繁呕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2.腹痛:多为上腹部疼痛,可为胀痛、隐痛或绞痛,疼痛程度不一。疼痛可在进食后加重,呕吐后缓解。
3.腹胀: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膨胀,可见胃型及蠕动波。
4.其他: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症状。如果梗阻时间较长,可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如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溃疡病史等,对于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腹部体征,如是否有腹胀、压痛、胃型及蠕动波等。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显示十二指肠扩张、积气积液,呈“双泡征”或“三泡征”,有助于诊断。
钡餐检查:可显示十二指肠梗阻的部位和程度,但在怀疑有肠穿孔时禁用。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十二指肠的形态、结构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明确病因有重要价值。
4.内镜检查: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内部情况,明确梗阻的原因,如肿瘤、溃疡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如因炎症引起的暂时性梗阻。主要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营养支持等。通过这些治疗,部分患者的梗阻可得到缓解。
2.手术治疗:对于先天性畸形、肿瘤等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因不同而异,如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狭窄段切除术、肿瘤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一旦怀疑十二指肠梗阻,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采用姑息性治疗方法,如胃肠造瘘等,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孕妇:孕妇发生十二指肠梗阻时,治疗需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诊断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法。治疗时,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如必须手术,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七、预防与生活方式建议
1.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术后应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预防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
3.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肠道肿瘤等疾病。对于有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降低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