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梗阻是十二指肠肠腔狭窄或堵塞致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病症,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后天性等,临床表现有呕吐、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营养支持、针对病因保守治疗)和手术(依病因选术式及术后不同人群护理),需综合病情、病因等采取合适治疗并关注不同人群特点。
一、十二指肠梗阻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十二指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十二指肠肠腔狭窄或堵塞,从而引起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病症。其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后天性因素有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粘连性肠梗阻(多因腹部手术、炎症等引起肠粘连)、十二指肠肿瘤、胰头癌等压迫十二指肠等。
二、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1.呕吐:是主要症状之一,呕吐物常含有胆汁,高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呕吐量较大;低位梗阻时呕吐出现相对较晚,呕吐物可能有发酵、腐败气味。
2.腹痛: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胀痛、绞痛等,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因强烈蠕动而产生疼痛,当梗阻缓解时疼痛可暂时缓解。
3.腹胀:梗阻近端肠管积气积液导致腹胀,高位梗阻时腹胀相对较轻,低位梗阻时腹胀较明显。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梗阻时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但不完全性梗阻时可有少量排气排便。
三、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胃和十二指肠扩张,有液平面,通过观察肠管扩张的部位和液平面的情况有助于判断梗阻的部位。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对于诊断十二指肠的器质性病变有重要价值,但在完全性梗阻时应慎用,以防加重梗阻。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肿瘤、粘连等病变,对十二指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有帮助。
2.内镜检查
胃镜: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腔内的情况,如有无溃疡、肿瘤、异物等,还可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但对于十二指肠近端的病变观察可能受限。
十二指肠镜:对于十二指肠本身的病变诊断更具优势,能直接看到十二指肠梗阻的部位及病变情况,并可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如取活检等)。
四、十二指肠梗阻的治疗措施
1.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放置胃管抽吸胃内及十二指肠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呕吐量、尿量等情况,补充丢失的水分、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可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进行。
营养支持:给予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营养的均衡和合适的营养途径选择,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针对病因的保守治疗:如果是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引起的不完全性梗阻,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先尝试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等治疗溃疡,部分患者可能梗阻情况有所缓解,但如果溃疡导致严重狭窄则可能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对于粘连性肠梗阻引起的不完全性梗阻,可先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病情变化。
2.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选择
对于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多采用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等,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婴幼儿手术时要特别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减少对患儿机体的创伤。
对于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如果狭窄较轻,可采用胃大部切除术等,切除溃疡病灶并重建消化道;如果狭窄严重,可能需要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等。
对于肿瘤、胰头癌等压迫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需要切除肿瘤或解除压迫病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手术,如胰头癌根治术、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等,对于无法切除的晚期肿瘤患者,可考虑行短路手术以缓解梗阻。
术后护理
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术后的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术后营养不足会影响其生长。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营养支持方案,早期可能需要肠外营养,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伤口愈合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等,小儿的术后恢复相对成人更需要精细的护理,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对于成年患者:同样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情况等,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要控制好基础疾病,以利于术后恢复。
总之,十二指肠梗阻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等综合判断,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



